□郭秋维
“君子之修身,内正其心,外正其容。”用于石坊,需内铸其魂,外塑其形,德艺双馨,至善至美。位于县城东门街的东门古石坊,其精湛的石雕工艺、乐善好施的陶冶和匠技文化的无私传播,终于铸就了一座震铄八闽的石雕极品。
清道光五年,仙游富商天高父子因捐建金石书院受褒奖后,再次奉旨建坊。这么巨大、艰巨的工程,不可小觑。从酝酿到设计多次斟酌,还让资深木匠用木头雕刻碑坊模型。修改定型后,再请仙邑八闽石匠大师,历时30年竣工。
石坊气势宏伟,高达16米,结构奇特,工艺精美,顶端双龙朝天,极具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特色。碑坊上下分为三层,上层正中嵌着“玉旨”碑座,左右翼以飞龙绕柱,质感灵动,庄严肃穆;中层横嵌着“乐善好施”横匾,醒目大方,笔力千钧,端庄秀丽,美感十足,两旁还有玲珑精巧的小坊亭,精雕着忠、孝、廉、节人物像,增加点缀思想内涵;下层为建坊者的题名匾,匾下有舞凤、金鳌、麒麟,文狮等图案,十分精细,匠心独运。下方为四根方形坊柱,匝角磨光,稳稳托起巍峨的牌坊,堪称古代精湛的石雕艺术精品。其上层正中“玉音”碑座,左右翼以飞龙绕柱,下方的三组浮雕历史人物、两旁设置两座玲珑精巧的小坊亭,精雕忠、孝、廉、节人物像,四柱精刻浮雕牡丹花卉。还有建坊者的题名匾、匾下的飞龙拱座,绣镶匾缘,缀刻舞凤等图案。整座碑坊,每一方石柱,每一道梁枋,每一块匾额,每一处斗拱,雕刻都极其精美,石柱琢磨平光如镜,给人以舒适的强烈视觉冲击。
歌德讲过:“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陈天高,是因为他酷爱艺术,懂得欣赏艺术之美感,以及领悟艺术所产生的精神价值,并给了艺术创作强有力的金钱支撑和30年之久的创作时间,才赢得了成就一座石雕巨匠工程。
这仅仅是座石坊吗?我们可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内在实质,挖掘其内涵思想,寻求那些任何时候都有价值的本、最根本的魂。品德高尚,孝德为先;家庭和谐,关爱为基。传说石坊建成后,陈天高母亲坐着轿子前往现场去察看。可惜,老人眼花看不清虚实,怎么办?就顺便上前靠近伸手摸了摸,摇了摇头说:“不行,这石坊打磨了这么久,竟然比老娘的脸还要粗糙?”天高是个孝子,他认为,无论再难都要雕到老娘感到满意才是。他立即请工匠们用丝绸磨了一遍又一遍,又持续不断地磨了三年之久,终于达到了光滑如镜、精致如画的感觉,成为一尊巧夺天工的石雕艺术精品。
“乐善好施”彰显着天高的向善积德、乐于奉献的崇高品质,是对主人翁“高风亮节”的一种肯定,内含着天高“孝德”第一,家范秉承,是一种良好家风的充分流露。仅简单的一句话,成就了一番流芳万古之事业,成为千古不朽的经典。只要是观赏过这石坊的人,对天高的孝心佩服得五体投地,立马肃然起敬,高山仰止。
石匠大师郭怀,他把后半生都耗费在了这座牌坊上,甚至连他的儿孙,也都倾注到这一项伟大工程之中,这是郭怀一家祖孙三代的呕心沥血代表之作。郭怀为此投入三代人,干了三十年之久,实属不易。《度尾乡志》载:清末时期的“三安”(惠安、南安、同安)的石匠艺徒无不出于郭怀门下。现在还有各地人来仿样模技,学习他们精雕细琢的精神,为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郭怀一生传徒万人,就在那三十年头,他大量带徒,在繁忙的雕琢过程中,倾其所有,现场手把手指导,无私传帮带,最突出的惠安艺人蒋国衡,是他的得意门生,还有其他的不计其数。那些徒弟技高功成后,分别活跃在省内各地,继续雕琢安溪文庙、惠安东岳庙、福州于山法雨堂、度尾金溪宫等石艺工程。有的虽然退化了不少,但还是可以确认为郭怀一脉相承的龙迹,成为当代不同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
以坊为轴心,精雕细琢,将财主母子、郭怀师徒、工艺精品等融于一身,有机联结起来,可谓德艺双馨思想闪光,实现了东门石坊的内核升华,成为“石雕坊”“孝德碑”“传艺榜”,伫立闽中,享誉九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