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仁英:

李耕风骨 大爱巍峨

仙游今报 2023年06月08日

  人物名片:孙仁英,字笔耘,号砚农弟子,生于1933年。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省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李耕国画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

  连日来,孙仁英从艺70周年作品回顾展在市博物馆开展,观者如织,“仙游画派”又一次站在引人注目的C位,绽放光芒。

  五月的小城暖风轻柔。在八二五大街近旁的小巷里,91岁的孙仁英站在光里浅浅笑着,清瘦矍铄,须发银白,透着儒雅的仙气。

  孙仁英生于仙游龙星街(现二保街),其曾祖父是咸丰年间钦赐文魁,其父喜经商,家中独孙仁英,少小好丹青。初学画时,他以牙医邻人废弃的牙模为笔,临摹李霞、李耕之作。少年学木工之余,他坚持习画,后因创作宣传画、参加美展获奖而崭露头角,被推荐到县公安局工作。1959年,李耕国画研究所成立,孙仁英被选调进所,就此缘定一生。

  李耕勤于作画,一般从早上5点一直画到夜深人静。凌晨4点是孙仁英起床的时间。那时,他总是早早地为先生裱好几十张画纸,等候先生。一想到往事,孙仁英心里暖融融的,眼里有光。他感念至深地告诉记者:“每次看到我画好的或挂在画板上的作品有不足的地方,即使我不在场,先生都会为我修正或补笔。”尤其是在孙仁英一度畏难时,先生更是甘为人梯,时时亲近他鼓励他“跳出师承的樊篱,坚持现在的画法,工笔慢慢再学,诗词方面也不要紧,我会教你的”。

  孙仁英师从李耕5年,先生不止授艺解惑、传递无私栽培后学的拳拳苦心,更传扬于清贫岁月里矢志开创“仙游画派”的博大胸怀。

  “画画之功不可须臾离也,磨练之久,手腕悠悠,挥毫自然苍老……”这是孙仁英永铭的先生教诲。耄耋之年,他仍勤勉习画,把满心的炽热铺陈到笔墨中,妆点“国画之乡”。

  和李耕一样,孙仁英也是左手书画,故画风接近先生,他既承李耕艺术之大成,又以“笔墨当随时代”的气魄开拓创新,被国画大师刘海粟赞为“一笔传精神”,成为李耕画派重要代表人之一。活跃画坛七十载,孙仁英的《竹林七贤》等众多作品被北京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收藏,作品流传欧美等几十个国家。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这是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黄叶感佩孙仁英捐画义举而题写的杜甫名句。为了让“仙游画派”薪火相传,2019年10月,孙仁英在“清源县学”仙游文庙,向县博物馆捐赠所创的130件国画精品,至此他已捐画300多件,被业界赞为“大爱巍峨”。

  名师出高徒。原来李耕也曾把创作的300多件名画捐献给县博物馆,孙仁英此举也在追慕先生的大爱义举、爱乡赤情。提及如烟往事,孙仁英谦逊地说:“家乡的人文润泽和先生的厚爱激励着我不断学习、研究和传承,这些作品只代表我的过去,我要在自己的艺术道路上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