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九座山龙潭遗址

仙游今报 2023年07月19日 陈震辉

普济庙(旧庵)遗迹。

龙潭遗址。

考古人员深入现场查勘。

  □陈震辉/文 游心华/图

  从凤顶九座寺出发,沿九溪溯流而上,至西北2.5公里溪谷。溪谷里怪石嶙峋流水潺潺,时有深潭流瀑、悬崖幽洞、高树平湖,唐咸通六年(865年)正觉禅师创建九座寺前就曾清修于此。这里存有大片古代建筑遗址,一堵长达百米的鹅卵石高墙沿着溪谷边缘延伸。高墙之上是分成三坪的平整土地,两坪之间由宽达3米的12级石阶连接。平地上依稀可辨诸多建筑基座,甚至还有少量夯土墙的残存。通过观察发现这些土墙年代明显十分久远,显然这里曾存在过规模庞大的宗教建筑群。

  乾隆年间《仙游县志》载:“透龙石,在九座山龙潭之北。大而断如截。传昔大旱,龙蛰其中,智广禅师叱之,龙破石出,须臾雨注。石鐫云:‘宣宗复教,正觉还旧庵,乡人见二龙飞入其山,潜此久矣。’”很可能这里便是“旧庵”遗址,也就是九座寺建造之前正觉的清修处。

  “旧庵”之北有“普济庙”遗址(俗称“龙王庙”或“龙王寺”),于溪谷边精心垒砌高约三米的垂直石坡。坡上是6级石头台阶,台阶宽3.5米,左右两条通石护阶边石。台阶较陡,近1.4米的落差,拾阶而上,心里不由充满一种神秘感、神圣感和庄严感。台阶顶部是一座规整石头砌就的方形建筑台座。台座面宽10米,进深8.5米,台座三面有深约30厘米的排水沟。台座上建起祈雨庙,现存2根方柱和10根八楞石柱。实测普济庙面宽约7.5米,进深约6米,面积约45平方米。现存左、右、后三面墙壁由石块砌就,残高1.2-2.2米,明显是原庙倒塌后重砌的。一是砌墙不规整,二是砌墙所用石头有供桌零件,基座构件,石柱残件等,另有两根石柱位于墙壁范围外。石柱残高80-220厘米,顶部中间有圆孔以架设木质顶盖。石头为纹理质地较为粗糙的“粗石”,和建于崇宁四年(1105年)的无尘塔用石一样,八楞柱的形制和无尘塔石柱也完全一样。庙里有石质供桌,长约2.4米,雕刻有菱形纹饰和竹节,典型的宋代佛教建筑装饰图案,初步判断普济庙应该建于北宋末南宋初。

  普济庙下便是龙潭,县志载:“九座龙潭,在彻云涧之北。宽余一丈,深二三尺,湛以清。旁有窦,幽深莫测,相传僧智广每就浴,水必煖,若有司其事者。一日至水冷,俄闻山中有鞭号声,智广自是不复浴于此矣。潭边石上脚迹犹留。”实际测量石潭直径约6米,水深约1.5-2米;中有两处浅石上露可供借脚靠近龙洞。所谓龙洞,不过自然石崖崩塌叠压而成的半开放式空腔,腔体内深约3米,又向左右各延伸数米,大体符合《仙游县志》描述。洞口左右巨石上各刻有一块石刻。洞左石刻高约60厘米宽约40厘米,刻“宴坐石”三字,较小的工整楷书,无落款。“宴(通晏)坐”意为“静坐”,即“清修”。据何乔远《闽书》载:“智广自九仙山来此晏坐”。九仙山,在县东北二十五里高望山之东,何岭之腰。传说正觉曾在九仙山一带卜地,桃园九座寺亦是他所创建。如此说来,就很合乎逻辑了。正觉由东到西择地清修,最后于龙潭处“宴坐”。

  洞右“祈雨”石刻高约60厘米,宽约50厘米,隶书竖刻5行,每行4字:“稽首正觉,利物无边,灵云一雨,助我丰年,公仪题。”这是一幅左书刻字,和菜溪岩寺宋元祐三年(1088年)兴化知县吴千的左书石刻如出一辙。左书刻字在古代摩崖石刻史上异常罕见,但是宋代仙游居然有两块,值得大书特书。这也为古代左书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实证。石刻上部为抹角方形边框,底部辄以莲花图案为底座。石刻的莲花底座边框装饰法并不多见,主要流行于五代至宋代。《福州摩崖石刻》收录宋代皇祐庚寅年(1051年)福州知州成戬游乌山的石刻,石刻底部莲花座图案和龙潭祈雨石刻几乎完全一样。同时,该石刻隶书结字偏向瘦高,而非前代扁平之风格。宋代隶书没落少有大家,宋人所写隶书常夹有唐楷意味(这点龙潭祈雨石刻也有充分体现)。像宋代书法大家王洙的隶书就很瘦高,这也反映了宋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龙潭“祈雨”石刻为邑人向正觉请求降雨,宋《仙溪志》载:“隆兴元年(1163年),以本路军县遇旱,祷雨屡有灵验,加封‘普济’。”之后,仙游境内开始大量建造“普济庙”供奉正觉禅师,普济庙和城隍庙一样成为城建标配。《仙游县志》说:“普济庙,在朝京门内……今祈雨必设坛于此。”

  中国祈雨习俗历史悠久,但宋人发明了许多新祈雨法,祈雨更为频繁、隆重。古人认为“龙潜于渊”,主责兴雨。假若平时龙虬类神物慵懒、困睡或躲藏起来了,那天就会干旱。《仙游县志》也说:“透龙石……传昔大旱,龙蛰其中,智广禅师叱之,龙破石出,须臾雨注。”有鉴于此,民间及官家救旱,必首祀龙神,诫其慵懒,促其行动。乾隆《仙游县志》载有本邑“龙潭”多处,皆为祈雨灵验之处。可见,比较常见的祈雨地点为龙潭(湫),这也是“普济庙”被称为龙王庙并建于龙潭旁边的原因了。

  有趣的是,在祈雨活动中,有时龙神亦以蜥蜴之身来显灵,《仙游县志》中也有类似记载。古人相信:“祝蜥蜴以祈雨,龙之同类也。”蜥蜴与龙之外形确有相似处,易混淆。《图书编》载:“龙池不甚广,小黑龙数十游其中,取视之,长仅三寸,昂首四足,目睛烂然,腹有丹书,而无牝牡,盖蜥蜴类也。”刚好载龙潭附近发现一条长约15厘米褐色鬣蜥,颈背起棱体型较大为它处所未见,像极传说中的龙形。

  宋人也常向宗教神话人物祈雨,正如《仙游县志》所载:“(正觉)祈雨屡应,改封普济侯,今祈雨必设坛于此。”可见,原来向龙神祈雨,隆兴元年后改向正觉禅师祈雨。而所谓的龙王庙就成了普济庙。乾隆《仙游县志》另载兴化县知县陆楠事迹:“陆楠,三山人。绍兴三十二年任,林光朝《丰登楼记》称:‘隆兴二年(1164年)旱,楠为民祷雨,不张盖、不挥箑,赤日当空、步行八十里,忽然云起,甘澍通夕’。”《仙溪志》所载仙游大旱在隆兴元年,而《丰登楼记》记载大旱在隆兴二年。考虑到两县同属一军,百里同天旱涝趋同。而“以本军旱,祷雨屡应”,说明大旱是持续性的。《丰登楼记》说:“游洋为旁县……隆兴二年,自三月不雨,至于秋八月,二浙以水涝告,而闽人苦旱。”所以,祈雨石刻应是宋人在求雨灵验之后,心存感恩并刻石纪念,那么刻字时间很可能是隆兴元年或则隆兴二年之后。

  综上所述,龙潭祈雨石刻很可能是南宋初年镌刻的。龙潭祈雨庙的历史应该更早,至于附近宗教建筑群遗址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末正觉创寺之前。当然,关于遗址和石刻的准确断代还有赖于专家进一步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