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江楼印象

仙游今报 2024年05月10日 郑志忠

  □郑志忠

  走进锦江楼,心里涌起一波波难以名状的冲动,只见两个年轻的游客扫码购票上楼,我们不由自主地紧跟着年轻人上楼参观,感受建筑的几何之美。在土楼内圈中央天井旁,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拦着我说:“你是带队的吧,请买团票上楼。”于是,我们在中圈通廊顺时针走了一圈,置身其中,不由感叹建筑的鬼斧神工;目测每个房间结构,面积几乎相同,但屋门紧锁;观察、思考,楼上的洞孔如同“猫眼”,可侦查外界的一举一动;朝外的墙壁外圈设置架枪口,可无死角防御攻击;中圈二层暗藏“密室”,以木地板掩盖入口;二层设有可以倒水的沟槽火……无不在诉说着山海之间的闽人智慧。

  从锦江楼走出来,心都是醉的。锦江楼坐落于漳浦县深土镇锦东村,背山面水,背靠丹山,丹山又称灶山,位于县域内中部,高约580米,传说是东晋仙师葛洪采药起灶炼丹之所,因而得名。面向浯江溪,溪以玉带水从楼前经过,明堂开阔,无遮掩,是典型的“后面有靠,前面有照,照中有泡”。人在画中游,印象深刻的是锦江楼的奇特造型。它与南靖、永定等地外高内低的圆形土楼刚好相反,在闽西南土楼中是独一无二的,并且保存得相当完好,即便阅楼无数,也会对眼前的“发现”心潮澎湃。林氏后人说,历经王潮王审之兄弟治闽、宋末赵宋小朝廷率遗臣入闽、明末前明遗族匿居闽南等,中原人口多次加入和文化的多次融合,使漳浦沉淀、消化和发展了各种来自中原的文化和血缘,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闽南特征。这种文化特征也体现在建筑上,包含楼堡建筑。

  游览此景,感叹土楼的绝美。据考证,清乾隆年间,福建沿海开始大量建造土楼,形成了建楼的高潮,并一直延续到嘉庆年间,这时期的土楼,占漳浦现存土楼总数的一半以上,锦江楼的建造即在这个时期。关于锦江楼的故事,林氏后人热情地为我们讲解:锦江楼的建造分了三个时期,内楼始建于乾隆年间,以防御为主,兼顾生活居住;嘉庆八年续建中圈,开始从防御性为主,向居住和防御相结合转变;清中期再续建外圈,基本不再考虑防御作用,而是作为纯居住建筑,高度只有一层,对内、中圈形成环抱之势……现在锦江楼三个层层相套的圆圈依然清晰完好,高度逐个递减,内部各自相通,最特别的是在门厅位置的三楼上还设一间瞭望室,独踞中央。

  锦江楼中尚保存有林升泽夫妻的画像,后人称他们为楼祖和楼祖妈。据介绍,锦江楼最初的建造者林升泽,曾经是一个水客,即在水上运货、捎货或者接送客人往来的水上工作者。倭寇海盗的猖獗,使水客的生存空间恶化,催生了建楼防御的需求。可能由于财力有限或其他原因,林升泽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只完成了内圈的建造。林升泽妻子李灿续建中圈,基本按照原来设想仿照“溪墘楼”(慎修楼)形制,同时跟内圈一样在入口上方加建主楼。后由于家族人口的增加,土楼开始向多圈发展。土楼的建造考虑战时的防御作用,在平常则作为家族聚族而居的场所,具有“凝内御外”的特征。锦江楼从内圈、中圈到外圈历经三次建设和扩建,跨越清朝中后期,应该是家族不断繁衍、发展的结果。内圈楼门花岗石精构,上有石匾,刻“锦江楼”及“乾隆辛亥年端月谷旦建”,中圈门与内圈门同式,在一条中轴线上,门匾刻“安澜著庆”及“嘉庆葵亥年端月谷旦置”。门口的石碑上显示,锦江楼于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锦江楼立面内高外低,呈“金字塔”式、平面兼具内通廊式和单元式,是一座独特的三圈同心圆式福建滨海土楼。通常来说这种内高外低的土楼也被称作“雨伞楼”,而锦江楼却没有“伞顶”,与永定、南靖山区的土楼不同,锦江楼的夯土墙光滑平整,是以瓦砾土渣为主要材料,掺入牡蛎壳灰、沙等混合成三合土。民间相传,在三合土中加入红糖水、糯米汁甚至鸡蛋清,以增加强度。锦江楼外墙用料讲究、工艺高超,使用这个“配方”即便没有屋檐遮盖,光秃秃的墙体历经200多年风雨也依然敦实无损。它所体现的闽南传统的生土材料、生态材料及相应的地域技术,具有独特的美学表现力和生态功效,镌刻着文化融合的记忆和精神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