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瞬息万变,流行词层出不穷。刚刚搞清楚“i人”和“e人”,年轻人又玩起了新词儿“偷感人”。想减肥、想考证,害怕说出口没实现会很尴尬,只想悄悄进行;买了件喜欢的新衣服穿出门,结果处处担心别人的目光。偷感,主要描摹的就是一种偷偷摸摸、小心翼翼的感觉。“偷感很重”大多表现为在某些场合会感到拘谨、畏畏缩缩,或者因不自信而扭捏。史铁生在《病隙碎笔》中说,“且视他人之疑目如盏盏鬼火,大胆地去走你的夜路”。也许寻找自己的“地坛”,是每一个年轻的生命,都要面临的人生功课。
互联网带来的信息过度喂养,颠覆了传统信息输入模式,加速消解人的思考力和认知力,这是资讯过剩和信息爆炸时代人们“词穷”的直接推手。从“我emo了”“yyds”“绝绝子”等网络语言铺天盖地,到斗图、表情包等“互联网嘴替”大行其道,这一届年轻人似乎集体患上了“失语症”。该拿什么拯救“词穷”的年轻人?要努力摆脱“电子奶瓶”的驯化,重新审视文字的内蕴与美学价值,从对虚拟环境的过度依赖中走出来,多走入现实生活体验,从而让我们的语言表达有思想、有力量。
新闻早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