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廉知县游瑚

仙游今报 2024年07月19日 游心华

  □游心华

  明朝万历年间,仙游迎来了一位广州籍邑侯游瑚,虽任职时间只有三载(万历三十三至三十六年),但政声卓著,有口皆碑,去职后仙游万民感恩,将他奉入仙城崇祀,并在海滨重镇枫亭构建一座生祠,世代享祀。

  据清乾隆《仙游县志·职官志一》记载:“游瑚,广州人。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由举人任,以艰去。有惠政,建祠,在邑东郊祀之。”“遗爱祠,在东郊,明正统间邑人参议陈迁倡建,祀知县王彝,后以典史苏廖镕、知县朱一化、游瑚并祀。”而游公祠却是在连江里枫亭北街。枫亭,是北宋学士蔡襄的祖籍地,想必邑侯游瑚恩重于连江里民,故民众为他建造生祠。

  有关游瑚主政仙游的事迹,因岁月迁讹,难以查考,但从县志零星记载中不难发现游瑚确是一位惠政爱民的好官。一邑两生祠,美名传千古。

  古人说“天下不可一日无师儒之功。”仙游自唐置县以来,尊师重教,蔚然成风,“其时弦诵之盛等于中州,至今家诗书而人礼乐,犹称海滨邹鲁。”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游瑚赴任后的第二年,他就开始狠抓教育事业,建学育人,投资修建仙游县学启圣祠(后改为崇圣祠)及尊经阁。明万历三十七年举人茅序(1584-1666年,孝仁里茅亭人)弱冠之时曾就读县学,邑侯游瑚亲自授课,月课(明清时每月对学子的课试、考查或考核)连续九次蝉联第一,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茅序一举成名,初授昌平州学正,不久升江西瑞昌知县,操尚廉洁,享年八十二岁。事迹载入《兴化府志》《仙游县志》等文献。

  紧接着,游瑚又大张旗鼓开拓基建仙游城隍庙寝堂、立仪门、塑神像及仪从六司(详见县志卷之十二·坛庙)。万历三十六年游瑚带领民众修建仙游境内木兰溪最大的石梁桥石马桥(详见县志卷之十四·建置志六)。

  可惜,因为遭遇丁家艰(艰:指父或母丧事),任期未满便离任返乡。临行时他专程来到涵江游氏大宗庙祭祖,其远祖自兴化府莆田涵江迁入广东南海。这件事记录在清《莆田璜山游氏族谱》。

  谱载:游瑚,万历戊子(1588年)举人,父子同榜,绍定进士九世孙,成化丙戌(1466年)进士佐公之五世孙。明末,官仙游县知县,尝对谱,谒涵江璜山评事公家庙,拜祖赍银十数,并匾额、联板入祠,匾书“木本水源”四大字(落款:知仙游县事二十五世孙南海 瑚 题),联题云:“远派不忘源,南海潢孙思祖泽;近柯还护本,仙阳棠令觅宗枝。”闻先父云,诸游对谱俱不合,惟璜山本房谱合。有表亲为仙游县典吏,先容于瑚公,遂请相见,因诣璜山祖庙拜祖,厥后丁忧去官,族人就祠饯之,丧服加纱帽,桌裙绿帷,其遗事如此,但不知厥后终于何官,须就广之南海考之,祠完工冝立牌配享,以补缺畧云。

  嗣后,涵江游氏评事公家庙为游瑚绘《孝廉知县南海公》图像、立神主牌祀之。“孝廉”乃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通常指“孝顺亲长、廉能正直”。后代,“孝廉”这个称呼,变成明、清对举人的一种雅称。

  游瑚守制(守制,指守孝,遵行居丧的制度。旧时,父母或祖父母去世后,儿子或长孙需在家守孝27个月,期间不得婚嫁、应考、上任,现任官员需离任。)期满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补任安徽贵池知县,在贵池任上,游瑚再展宏图,成为老百姓心目中的爱民父母。

  明朝户部尚书、进武英殿大学士丁绍轼(1565—1626年,字文远,池州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亲笔撰写《邑侯游公碑记》,称“邑父母游侯,先任闽仙游,以艰归,复补任吾邑。侯莅邑朞月,政翔化洽,届期修觐事,则邑相率咏歌侯德政,且取仙游所尝咏歌者合为编,以寿诸梓。”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游瑚出任浙江金华府官师(官师:官吏之长或指考试官)。

  参考文献:

  1.清乾隆三十六年叶和侃纂《仙游县志》。

  2.《广州府志》卷三十九·选举表。

  3.《贵池县志》卷十四·职官志。

  4.康熙二十六年《东安县志》卷三·选举。

  5.民国三年《莆田紫霄圭浦游氏家乘》人美道民 人文道穆 仝校订。

  6.乾隆七年《莆田璜山游氏祖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