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美
添加中药成分的咖啡、面包、冰淇淋等食品饮品销售火爆,新中式养生走红“火出圈”,成为年轻人的消费“新习惯”,这其实不难理解。近年来,年轻人越来越重视养生,同时对充满“科技与狠活”食品背后的食品安全焦虑越来越强烈,中药餐饮则迎合了当下年轻消费者的需求,契合了年轻人追求健康、文化认同和新奇体验的心理。
不过,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中药餐饮更多的是营销噱头,万不可把中药餐饮当成养生的灵丹妙药,对中药餐饮要多留一个心眼。否则,很可能被一份卖到38元的中药冰激凌这类中药餐饮收割了智商税,钱没少花,养生几乎没有效果。
虽然中医一直有“药食同源”的说法,讲求“食补”,通过药膳“治未病”。但是,中药餐饮说到底只是加入中药的食品,而不是保健品,更不等同于药品,决定了重要餐饮不具有药品疗效。换句话说,中药餐饮大多是营销噱头大于实际功效。
再者,俗话说“是药三分毒”,即便是中药也有一定的副作用。中药餐饮含有中药成分,但是添加什么中药、添加多少比例的中药并没有统一标准,往往是餐饮商家自行添加,大多由厨师说了算。而每种中药的性质和适用人群都有所不同,并不是所有的中药都适合所有人食用。这意味着中药餐饮的品质和功效没有保障,如果不明确禁忌人群和每天的食用量标准,有的人食用了很可能出现副作用,不但不能养生,反而可能危害身体健康。
由此可见,不论是促进中药餐饮产业健康发展,还是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面对中药餐饮市场越来越火热的状况,关键是监管不能冷,及时跟进。
一方面,医疗卫生、市场监管等部门要强化对中药餐饮的监管,既要监管中药餐饮的成分配比是否科学合理,明确禁忌人群、食用量标准等,确保中药餐饮的品质和功效,也要监管中药餐饮的广告宣传,严格规范中药餐饮的广告宣传用词用语,防范夸大疗效的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另一方面,医疗卫生主管部门需要普及中药以及药膳相关方面的科学知识,提高大众对药膳、中药餐饮的科学认知,正确识别、挑选中药餐饮,适量食用中药餐饮。
另外,中药餐饮企业要负起主体责任,不能只把中药餐饮当成营销噱头,研发中药餐饮应坚持科学原则,把养生和安全摆放在首要位置,中药餐饮到底添加什么中药、添加多少中药,需要聘请中医药专家进行专业、科学的琢磨推敲,再由厨师反复尝试口味,保障中药餐饮的品质和功效。
事实上,养生与其迷信中药餐饮,不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更科普、科学。比如,早睡早起少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再比如,多运动,锻炼身体,增强身体素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