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120克猪肉丝、150克青笋丝和30克木耳丝等原料放入备料盒并点击“鱼香肉丝”选项,智能炒菜机立刻被“唤醒”,预热、放油、按序加料、快速翻炒,厨房内香气四溢。在成都市锦江区一家社区餐饮店内,一份色香味俱全的鱼香肉丝仅63秒便制作完成,很快被端上食客餐桌。随着技术发展,“人工智能(AI)+餐饮”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中国首台“持证”AI餐饮机器人落地北京,上海一公园的智能咖啡机能提供50多种口味的咖啡……当下,逐渐掌勺的“AI厨师”带来“鲶鱼效应”,推动中国餐饮行业变化发展。
走进本应“火力十足”的餐厅后厨,不大的空间内摆放着5台智能炒菜机,煎、炒、烹、炸各显神通。几名员工则负责操控机器、配菜和打包等工序,通过人机协同,门店每天最多能接待约600人次用餐。
回锅肉、麻婆豆腐、酸菜鱼……看着满桌菜肴,食客杨俊飞直呼“不可思议”。“味道不错、出餐也快,老板不透露,尝不出来菜是机器炒的。”用餐高峰,他点的近10个菜不到半小时便上齐。
以辣子鸡为例,上述餐饮店品牌创始人黄天勇算了一笔账:人工烹饪需8至10分钟,人力成本7元(人民币,下同)至13元;炒菜机则仅需3.5分钟,能源成本约0.5元。依托自行研发的炒菜机,他从2019年起对品牌进行转型升级,现已在中国开设了30多家川菜连锁店,还将门店拓展至美国、德国和新加坡等地。
对于擅长烹饪的市民罗键而言,“AI厨师”掌勺终究少了点“锅气”。在他看来,原料与火候的互动来自厨师的经验积累,这种风味并非机器能简单复刻。不过高性价比的餐价让他满意,“在外吃饭,就是图方便和实惠”。
某品牌炒菜机代理商练祥建则表示,智能炒菜机更大的优势是搭建平台,用大数据为管理者提供参考,还可能催生“技能付费”的新赛道。他介绍道,其品牌3400多台设备每天在各地厨房运转,通过推广与搭建,未来可以集合成世界范围的“云菜谱”数据库。餐饮门店能随时“上云”购买菜单,增强服务能力,创作收益也能鼓励厨师持续研发新菜品。
据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