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时节话汤圆

仙游今报 2024年12月11日

  □黄澄香

  冬至是节气,也是节日,与清明节相似:迎来节气过节日,是农历一年中较大的节日。不同的是,冬至节家家吃粿仔,庆团圆。

  这汤圆,仙游人叫“粿仔”或“圆仔”。吃粿仔的习俗,源于唐宋,盛于明清,是约定俗成的传统节日;江南一带特别盛行。

  粿仔好吃怎么做?这得先舂粿仔粞(音砌)。

  粿仔粞的传统做法是:浸米,舂粞,过筛,晒干。通常,粿仔粞用三份二的糯米和三份一的籼米,均匀掺和,洗净浸水。待米浸泡到可以拧捏散碎,就要倒水沥干。接着把浸泡好的米,放进石碓中,舂碎舂细。这舂粞是个地道的体力活。一般要四个人踩碓桥,舂得才有力度,米也易碎易成粉。同时还要一个手脚麻利的人坐在碓底旁扫碓。扫碓,就是把碓中的米不停地翻动,使米舂得均匀。这个扫碓人除了扫碓,还要在停止踩碓、碓头举起时,舀岀碓中的米粞过筛。过筛是用一个圆形的筛笼,筛笼的过滤网目孔非常细,这样,过筛岀来的粞粉就又细又腻。如此舂粞、过筛好的粞粉,把它摊开在大簸箕中晾晒了。冬天多晴,阳光充足,一般晒两三天,粞粉就晒干了,即可收起待用。

  冬至日前夕,也就是“冬至夜”,许多人家先在一个簸箕中放上一把新筷子、两个红桔子、三块大生姜,还把象征阖家团圆、迎春大吉的“合春”插在桔子上。然后,用一个洗净的大塑料盆,装了粞粉,在粞粉中倒进适量的热水,边倒边搅,搅到粞粉既不太稀也不过干,捏在手上不粘手,就可以继续揉捏,使粞粉成为粞团。接着,把粞团搓成条状并掐成一个个的小粞团。这时,叫来全家人,一起净手搓粿仔,表示阖家团圆。粿仔做好了,一个一个围着合春、筷子、桔子、生姜一圈一圈整齐放好,待明天冬至日早上煮熟食用。

  现在,也有不少人到超市、商场买了碾好的粿仔粞;带回家自己做粿仔。也有买了包上白芝麻、黑芝麻、花生末等甜馅的现成粿仔,带回家直接煮。

  冬至日早上,人们早早起来煮粿仔。粿仔煮熟了,浮在沸水中,用笊篱捞起盛在碗中,放点有葱油、花生芝麻末的白糖粉。有的人家,还炖了鸡、鸭汤,煮了线面,一起放在桌上;吃了粿仔吃线面。虽然菜肴不多、简单,但是其中深厚的情韵却不简约。全家人围桌而坐,享用这冬至节的美食,边吃边聊。顿时,一种家庭和睦、团圆添岁的气氛,在餐桌上弥漫开来;“吃了粿仔加一岁”和“添岁长寿”的喜悦,也涌上心头。

  朋友,你若置身其中,也一定会有这种亲和欢乐温馨的感受吧。你说呢!

  冬至节的粿仔,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