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跨越的阶梯

——评电影《寄生虫》主题
仙游今报 2025年01月03日

  □陈溢

  电影《寄生虫》作为一部类型电影,继承了类型电影片的形式风格和叙事模式,延续了这一类型所独有的魔幻般的独特魅力。本片的叙事结构十分清晰,分别讲述了基泽一家在富豪家的故事。除去华丽的视听语言外,剧本的精巧设计也功不可没。

  本片的细节设置经过精心考虑。影片中出现的矿泉水,番茄酱,虫子,基泽一家身上的气味等等这些细节。不仅联系了情节,并且深化了主题。在电影语言上影片呈现出最高级的表现形式。

  《寄生虫》用诙谐的手法、荒诞的故事,阐述了导演对贫富差距问题的思考。影片中穷人身上气味的设计有效地发挥了暗示的作用,并且具有丰富的寓意能力,例如富豪闻到基泽身上的气味,又如影片最后富豪捡刀的动作。揭示了贫富间的差距的同时,更讽刺了上层人物的生活态度。

  富豪闻到基泽身上气味的情节与人物的动机,心理吻合得十分准确。情节发展到富豪捡刀这一段落形成了精彩的小高潮,这是人物情感变化和情节走向十分重要的一场戏。为此导演在之前精心设计了几次情节的暗示。

  其中,富豪的夫人为儿子过生日是整部电影的关键,影片在之前就有所暗示,影片在之后更是将情节推上了高潮。紧接着叙事迅速过渡到穷人的报复行为,编导在这一方面的处理干净利落。

  气味,一直是电影里传达的重要信息,电影里气味,是贯彻始终的一条明线,也是电影矛盾冲突点爆发的重要因素。

  多颂童言无忌地说,杰西卡老师、金司机,以及佣人,身上都是有一样的味道。朴社长和太太在沙发上说搭地铁的人也有这种特别的味道。

  这种味道是没有阳光潮湿闷热的霉味,是地下室的味道,更是穷人的味道。

  电影里富人多次有意或无心鄙夷的味道,到最后彻底刺痛到了金基泽的精神敏感线,朴社长最后的气味遮掩动作是其导火索。

  金基泽知道,自己永远无法改变被鄙夷的命运,阶级的鸿沟无法跨越,那就打破这个局面吧。命若天定,我就破了这个天。用一把刀,越过这条线,所以朴社长被他杀了。

  电影在表达贫富阶级差距这一主题上的高明之处在于,没有囫囵吞枣地告诉观众,韩国的贫富差距在哪里,穷人和富人的差别到底是在哪里。而是通过电影里建筑空间、居住环境、电影色调对比,以及对比蒙太奇的运用,来观众自己去选择阶级固化越来越严峻的韩国社会问题。

  影片中风水石也是一个特殊的道具,是贯彻电影的一条重要线索也是一条明线。送来石头的好朋友敏赫,希望石头可以给他们带来“石来运转”的好寓意。敏赫希望基宇在自己外出留学时可以替自己上课,为什么他不找其他朋友?因为他很清楚,基宇家里的经济实力,是无法和自己竞争这个富豪家的白富美千金的。

  第二次出现石头的时候,是在被雨水漫灌的地下室家中,他只抱住了水中的这个石头,对于基宇来说,这个石头就是他迫切希望转运的幸运石。

  第三次出现石头的时候,基宇说:“这个石头它一直粘着我”。他想用这个石头除去下面阻碍自己的人。这块石头是他通往上层社会的垫脚石,他特别希望抓住这个机会,用石头杀掉阻碍自己向上爬的阻碍。

  石头的第四次出现,是在结尾基宇把石头放回了清澈见底的溪水之中,他已经不需要这样的石头给自己打气和转运,这里也象征着他心里那块侥幸之石已经放下了。他已经有面对残酷无情现实的勇气,改变命运的从来不是一块破石头,而是自己本身。

  影片对于视听语言的把控也极为突出,在给观众带来视觉听觉冲击的同时,也将主题深化。编导在对于情节的掌控上充分体现了其在创作上的才华。通过精致的叙事安排影片得以呈现基泽一家在富豪家的故事,完成了影片《寄生虫》关于贫富差距以及人性探讨的主题

  影片以暖色调为主要色调,色彩大胆,极富张力,同时又透露人物情绪,对于人物的形象塑造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无论从电影结构还是从文化隐喻上,《寄生虫》都是近年来少见的佳作。阳光天堂的地上豪宅、脏乱无信号的半地下民宅和曲折幽暗比地下室更隐秘的避难室,既象征着空间上的三层结构,也彰显着影片本身的三重故事结构,更隐喻着文化心理最隐秘的三层结构。

  从开始到结尾,林林总总的细节处处体现影片叙事魅力,导演的功底强烈增加影片的形式美感又推动影片叙事的发展折射人物情绪,完成了本片关于人性主题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