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琐忆

仙游今报 2025年01月22日

  □黄澄香

  农历的除夕和春节,就是常说的过年,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曾经岁月中一些过年的趣闻琐事,至今还极有印象。

  小时候最盼望的就是过年:有点吃的,玩得也痛快,偶尔还能得到一两毛钱的压岁钱——这对那时的孩子来说已经是一笔巨款了——于是孩子们就又蹦又跳地去好好享受一番:买个提篮小卖、用红砂糖自制的糖条,一分钱;美美地吃上一碗香喷喷、热乎乎的海蛎汤(蚮猴汤),五分钱;最后,来一串莆田老妇人挑来的染得黑乎乎的橄榄串,两分钱;还有一毛多的结余,就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这些童年的乐趣,现在说来,就是幸福感和收获感!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国家遭灾,过年买点猪肉也不容易。当年,母亲想方设法总算买了一元多钱的猪肉,给外祖母过年“送节”。我们都巴望着外祖母不收或少收这块猪肉。可是,外祖母这一回却全收下了;说是二舅一家要回来过年,收下留着用。于是,想借过年吃一点猪肉的奢望,就象雪花落进水塘里,消失得无影无踪。第二天,我们还依稀看得见母亲眼角的泪痕。回想当年的情景,实在让我感叹唏嘘。

  1986年是农历丙寅虎年。过年前,我记起了父亲健在时,曾说过要举办家庭书法展览的话。父亲的这个想法很好。于是在过年前的两个月,我给各位家人、亲戚发了举办书法展览的通知。

  那年,在城关粮站工作的姐夫,寄来毛笔行书对联书法作品;远在崇安县(现武夷山市)工作的妹夫,寄来毛笔隶书书法作品。还收到了其他兄弟侄儿孩子们等家人的书法作品,共有二十多幅。

  当年农历十二月廿八日,家庭书法作品展如期开展,展期六天。家人亲戚都参观了展览,还有许多乡亲,也来参观。他们对姐夫妹夫的行书和隶书作品,赞不绝口,评价很高。一位侄儿的钢笔书法“求索”二字,也很得赞赏。那年我儿子刚满十三岁,写了一幅毛笔草书“虎”字,获得大家的好评。至于其他作品,都各有特长、品位,给参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正月初三,我们举行了气氛热烈的颁奖仪式:获奖作品分获一、二、三等奖和鼓励奖。奖品只是毛巾、香皂之类的生活用品,但意义却不同寻常。

  那次展览距今已将近四十年,但那些书法作品,我至今还珍藏着。每当我看到这些书法作品,我就想起了当时的情景和参展的人们,也更加怀念书法功底颇深的父亲。

  时光如流,一晃就 几十年过去了。到了二十一世纪初,我虽有工资但不高。为了给家用有点补贴,有两三年的过年期间,我都在西门兜农业银行大门口,摆摊卖祝寿的“中堂”,并代顾客写“中堂”。农历正月初三,是祝寿走亲戚的日子。那天,我起得早走得快,一脚踩进农行走廊上的一个坑里,左小腿胫骨处刮破了一个大口子,鲜血直流。我用手帕使劲摁了一会儿,血止了。可那伤疤至今还留着。小腿处的刮伤,是体肤伤痛的痕迹,更是生活艰辛的印记!

  在风风雨雨中,我“过”了许多个“年”。从岁月的旯旮中,我翻找出一些过年的陈年记忆。其中的苦甜悲乐,淡忘不少;唯独这几件过年的琐事,感受良多,印象深刻,犹如烙印,至今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