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存寿屏(之一)
□陈震辉 文/图
寿屏、图幛(寿幛)、寿匾同为古代仙游三大文化寿礼,是传统文化中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和文化传承的物化方式。仙游清代围屏,因其主题多与祝寿有关,故亦称寿屏。
目前已采集到保存完整的仙游清代寿屏信息近20幅,时间跨度从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这些寿屏中,有12幅涉及学政与生员之间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生员称呼学政为“老师”,并请求老师为其父母撰写寿屏序文。朝廷派遣的学官与生员有了这种交集,倒是十分有趣的一种现象。
清人徐珂所编《清稗类钞》之《师之类别》一节,对此有所描述。科举时代的老师,大抵上有五种——受业师、问业师、受知师、保举师和拜门师。其中,受知师主要有以下几类:生员在县、府、道参加考试时的主考官及阅卷的主要负责人;生员在科举年份参加考试时,主考的学政;生员被选为优贡或者拔贡时,主考的学政;生员乡试、会试时的巡抚、主考官、房考;生员朝考殿试时阅卷、读卷的各位大臣等。生员一旦录取,是要去拜谒授知师的。对于受知师,生员自称“门生”,意为列于门墙之外等候谒见老师。
保举师,在受知师之列,为生员正式进入官场之后,为其长官或高阶官员所欣赏出具奏疏,向朝廷保荐,希望借此来提升所属或低阶官员的层级,或者填补优渥的职缺;拜门师,亦在受知师之列,须是高官显位,生员经人引见厚礼拜谒,录入其弟子行列以求飞黄腾达。
清雍正时期,各省学官皆称“提督学政”,由翰林、詹事、科道及部属等官充任,任期三年。在清代官制体系中,学政地位很高,在文官中仅次于督抚,高于布、按二司。学政掌一省之学校、士风、文风之政令。学政到任后,首先要对该省各级儒学生进行一次摸底考试,以了解该省儒生之整体水平。还要巡视各府、州、县,并主持院试,又要检查督促入学生员,并主持岁试、科试,组织乡试,考选贡生送国子监深造。清代对学政的简放十分慎重,对于那些小京官来说,能外放学政又或是外放乡试考官是一种莫大的荣幸。通常情况下,官员能干上一任学政,对自己的仕途前程非常有帮助,任满之后按例就会得到提升。而其任内所有生员皆可认为是其学生,受到他们的尊敬和亲近。
一
折桂里(今榜头镇)清咸丰己未年(1859年)围屏寿文《吴母陈太孺人六秩荣寿》,由提督福建全省学政徐树铭撰写。他在寿文中阐述了撰文原因:“我到福建视察学务,在兴化府录取了仙游县的书生吴金锡。他放榜后来拜见我,说远在老家的母亲当年六十岁寿辰,请求我写篇序文。我先前已经录取了其长兄吴金镕为官学廪生,三弟吴金錞为秀才。吴氏三兄弟都列于我门下,可见他家学渊源深厚,家族兴旺,于是欣然答应他的请求,为其撰写序文。”
徐树铭(1824-1900年),字伯澄,湖南长沙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进士,历官兵部、吏部、工部左、右侍郎、福建督学、浙江督学、工部尚书。其工书,善诗文,文采斐然,著作等身。徐树铭落款自称“通家侍生”,谦和低调超出今人想象,充分体现了学政亲民爱才之心。徐树铭慷慨撰写寿文,是其性格使然,他是学者型官员、藏书家、书画家和金石家,惜才爱才是他的本能。
二
赖店镇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围屏寿文《傅氏李孺人七旬寿序》,由提督福建学政朱珪撰写。他在寿文中阐述了撰文原因:“我到兴化郡巡视考察,看到壶山高耸,鲤水清澈,呈现祥瑞之气,心想必定有灵秀孕育其中。我录取了仙游县学选拔纪录第一名的傅奏廷,他生父是明经进士,年近七十。向我求篇序文为父祝寿,但不久其父去世,此事作罢。如今其母亲又到七十岁,又托人向我传话求序。想到他尽孝报恩心意,怎能推辞呢?于是取出之前的文稿加以修改,权作他母亲的寿文。”
朱珪(1731-1807年),少小家贫,十七岁即中进士入仕,为官六十载,清正端肃,爱民如子。朱珪去世后,嘉庆皇帝痛哭失声,亲往吊唁,追谥自己的老师“文正”。朱珪学富五车,品德高尚,他为傅氏生员撰文实在是爱才及其母,没有丝毫私心杂念。在寿文末尾,他仍念念不忘敦敦教诲:“如今圣明天子文德教化日益兴盛,选拔优秀人才,读书人谁不是意气风发,想要直上青云呢。傅生你要努力呀!从此磨砺以待,更进一步,将要在闽南地区独占鳌头。”
三
龙华镇清乾隆壬子年(1792年)围屏寿文《黄母张孺人七秩荣寿序》,由提督福建学政汪新所撰。撰文原因是:“我巡查兴化郡时,县学生员黄兆龙来拜见我,我询问他的家世,了解到他的五世祖姑母是前朝尚书郑纪夫人。他的母亲生有七子,辛勤秉持家业,来年春天就七十大寿了,请求我写篇寿文。我既知晓其母贤德,又赞赏他的孝顺,于是在考核学子的空闲时间,姑且写了这些文字。”
汪新(1726—1798年),浙江仁和人,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进士,三十五年(1770年)提督福建学政。嘉庆初,官至湖北巡抚,参与镇压白莲教起义,卒于军营。王新官名不显,寿文略显平淡无味,应酬之意较为明显。
四
西苑乡仙游山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围屏寿文《大储封大京元华翁老弟台暨李太君六秩双寿序》,由提督福建学政纪昀题写。其撰写缘由为:“癸未年(1763年),我督学福建各郡,看到贡生纪光国的试卷,觉得清新俊逸,把他列为前茅。了解到他和我同为因直谏被贬到福建的宋节度使纪日的同宗,后来分散居住在兴化、泉州等郡,名人辈出。今年(1781)仲冬,纪光国夫妻双双六十大寿,其子纪大经从燕地寄信来,请求我写些话为其父母祝寿。我身在朝廷,不能亲自登门祝寿,姑且握笔写文。”
纪昀(1724-1805年),字晓岚,河北献县人,出生于世代书香之家,31岁中进士。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为《四库全书》总纂官,后授兵部尚书,三任礼部尚书。两任乡试考官,六次为文武会试考官,故门生甚众。一生最大贡献为总撰了《四库全书》和著作《阅微草堂笔记》。纪晓岚为清代名臣,坊间关于其轶事多如牛毛。纪晓岚与纪光国交集更多源于同姓同宗之情,其督学福建在1763年,撰写寿文已是1781年,相隔18年后还能念情,也是值得赞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