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祠堂的红色记忆

仙游今报 2025年02月21日

  杨氏宗祠内景

  □黄冰倩 文/图

  郊尾镇阳谷村的杨氏宗祠,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1577年),既是百年老祠堂,又是革命根据地。

  杨氏宗祠,坐北朝南,单层砖木结构,占地面积220平方米,大埕350平方米,二进,内设天井,斗拱垂莲,挑梁穿斗。1996年重修,使古迹重光。1998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宗祠内墙上挂有杨氏家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等,走廊墙壁上还有大理石雕刻的杨氏名人、杨氏捐资者黑白照片,厅堂悬挂有“清白传家”“祖德流芳”“故乡情深”等十七块牌匾。

  抗战胜利后,中共闽中特委派黄国珍为特派员到仙游指导工作。1946年10月,黄国珍深入郊尾杨寨村开展工作,在杨氏宗祠建起杨寨交通站,连接莆田、仙游、惠安三县,负责联络参加地下革命工作的同志,联系革命群众,传递情报等活动。2011年12月,莆田市委党史研究室授予杨寨交通站旧址(旸谷杨氏宗祠)为莆田市革命遗址,给予挂牌保护。2019年12月被县委文明办、县姓氏文化研究会评为我县第一批文明祠堂。2021年3月,福建省文物局授予(旸谷杨氏宗祠)杨寨交通站旧址为福建省第一批革命文物。

  “惟有立德,方能立功。良善存心,礼仪持身。乐善好施,积德行善。惟耕惟读,恩泽子孙。”杨氏家训历经多年沉淀实践,经受住历史洗礼,已然成为杨氏子孙赖以自豪的精神支柱和行为准则。根据《郊尾镇志》(2000版)记载,杨氏宗祠人才荟萃,历史上共培养出进士4人,举人30多名。

  如今,杨氏宗祠运用它的独特优势,通过“祠堂+文明”“祠堂+文化”“祠堂+服务”“祠堂+反诈”等模式,在移风易俗、推动乡村建设方面起到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