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京蓉
在数字化浪潮的席卷之下,“网瘾老人”现象逐渐浮出水面,成为社交平台热议的话题。众多网友纷纷认领起“同款爸妈”,描绘出一幅幅令人深思的场景:有的老人沉迷于网络“赚金币”,不惜耗费8小时仅换得2元微薄收益;有的则茶饭不思,沉迷于短视频、微短剧与网络小说,直至深夜仍不舍离去;更有甚者,对网络上主播的言辞深信不疑,跟风购买各类质量参差不齐的保健品,而忽视了子女的忠告。这些现象不仅揭示了数字化时代老龄社会的新面貌,更凸显出银发群体在网络空间中的迷失与困境。笔者认为,面对“网瘾老人”现象的蔓延,亲情陪伴才是破解这一困局的关键所在。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数据显示,60岁以上网民规模已高达1.5亿,其日均上网时长突破了4小时大关,短视频使用率更是攀升至78.9%。短视频平台的迅猛发展,为网民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娱乐形式与互动机制,如微短剧、直播互动、影视评析等。对于长期处于传统阅读模式与无互动电视节目的老年人而言,这些新颖的形式无疑更具吸引力,为他们打开了通往数字世界的大门。然而,部分老人却因过度沉迷其中,而陷入了“网瘾”的泥潭。
然而,“网瘾老人”现象的形成,并不仅仅因为短视频内容的精彩与易上瘾。其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老年人内心的孤独感、自我价值的缺失以及与社会的脱节。与晚辈之间的代沟,使得老人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找到共鸣与认同;行动能力的衰退与认知功能的下降,则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孤独感与无助感。因此,他们转向虚拟社交网络,试图在其中寻找身份认同与价值实现。
面对老年人复杂的网络成瘾机制,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吐槽”与“抱怨”的层面。指责老人意志力薄弱或头脑不清醒,无异于忽视了他们内心的真实需求与困境。我们应该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原因,理解他们在孤独感与价值感缺失之间的挣扎。在教老人使用手机软件时,我们不仅要传授基本的操作技能,更要引导他们建立合理的使用边界,明确观看时间与内容,以助其形成健康的网络使用习惯。同时,增强老年人的数字素养教育也是我们作为晚辈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不能仅仅将一部手机“丢”给他们,便放任自流。
为了破解老年网瘾困局,我们还需建立一种“疏堵结合”的立体化解决方案。北京朝阳区的“智慧助老”工程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社区开设“手机素养课堂”,既教授老人如何使用健康码等实用功能,又传授防诈骗知识以提高其网络安全意识;养老驿站设置“数字排毒日”,组织插花、书法等线下活动,引导老人走出虚拟世界,回归现实生活……这种“技术赋能+人文关怀”的模式,真正让数字工具服务于老年人的生活需求。
手机本身并非“网瘾老人”现象的罪魁祸首,真正缺位的是晚辈的亲情陪伴与关怀。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能给予老人足够的关爱与支持,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与自我价值感,那么网络便不会成为其寻求亲情与自我认同的代偿工具。因此,让我们直面真相,构建正向关怀体系,舍弃含糊其辞的“关心”,用切实行动照亮“网瘾老人”的数字生活之路。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包容的数字化老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