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京蓉
近日,“考研名师”何凯文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晒出一份考研英语高达89分的成绩截图,此消息迅速在网络上发酵。然而,这一行为随即遭到了广大网友的质疑,并在经过一系列查证后,何凯文本人不得不承认该成绩系伪造。这一事件迅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深刻反思。3月8日,何凯文通过其微博平台公开发布道歉声明,正式承认之前所发布的89分成绩为虚假信息,其实际成绩为71分,并宣布自即日起退出考研培训领域。
这场成绩造假风波,不仅深刻揭示了个别教育工作者在诚信道德上的严重失守,更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当前考研培训市场中存在的不当竞争与行业痼疾。在教育培训领域,当“分数”与“经济利益”成为衡量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尺时,“何凯文”现象的出现绝非偶然,它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整个行业与教育初心之间的渐行渐远。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部分培训机构及其教师开始将“名师高分”作为吸引流量的密码,利用各种夸大其词的宣传手段吸引学生报班,然而其实际教学质量却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当前,市场上不乏一些打着“师资强大”“内部资源”“保过保上”等旗号的教培机构,这些机构往往名不副实,不仅收费高昂,且教学效果一言难尽。
师德,作为赢得学生尊重与信任的基础,其重要性远胜于分数这一单项指标。分数仅仅是为教师资质或能力提供一定佐证的附加因素,二者之间的孰轻孰重不言而喻。若教育者将分数异化为营销工具,不仅严重违背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职业操守,更可能引发“破窗效应”,进一步动摇考研教育培训行业的整体公信力。
针对这一行业乱象的整治,固然需要我们从道德层面呼吁行业与教师回归教学本位,但更需正视的是,教育培训行业的本质属性中包含着商业性。因此,唯有进一步完善以法律为核心的“他律”体系,方能从根本上遏制行业乱象的滋生与蔓延。对于此次造假事件中可能涉及违法的个人,相关部门应进一步追责问责,明确对伪造成绩、虚构资质等行为的处罚标准,以形成有效的法律震慑。同时,亟需建立教培行业及教师失信黑名单制度,通过“他律”机制倒逼行业加强“自律”,从而切实保障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的合法权益。
真正的教育,从不需要依靠虚假人设来支撑,而应立足于诚信为本、质量为魂的坚实基础之上。尽管何凯文在社交平台上一再表达想要以其他方式复出,继续与同学们分享知识的愿望,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为师者德为先,一旦失去了师德这一立身之本,也就意味着失去了从事教师职业的资格与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