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教育部发布2024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全国高校新增专业点1839个,调整学位授予门类或修业年限专业点157个,高校撤销专业点1428个、停招2220个。《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5年)》同步更新发布,新目录包含93个专业类、845种专业,同时增列29种新专业,纳入2025年高考招生。
学科专业是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支柱,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专业动态调整的依据是什么?新专业有何新特点?透露出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新趋势?
●充分体现国家战略、
市场需求和科技发展牵引
伴随着全国首个智能分子工程专业落地大连理工大学,兼具数学和自然科学基础与AI技术的创新人才将在这里成长,服务智能制造与高端材料创造的国家战略需求。
而在武汉大学,此次新设的时空信息工程专业,则将重点培养具备时空信息感知、处理与应用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推动传统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此外,还有南昌大学等高校新设的老年医学与健康专业,上海交通大学新设的人居设计专业等。记者梳理发现,此次“上新”的29种专业中,国家战略、市场需求和科技发展牵引指向明显。
而不少曾经的“热门专业”则因无法与市场经济发展匹配而被撤销。此前,就有多所高校相继表示将撤销音乐学、表演、动画、保险学、药物制剂、中药学等本科专业布点。
一增一减之间,凸显的是国之所需民之所盼,强化的是高校专业设置对国家战略急需和高质量发展的适配度。
●交叉融合成新专业建设关键词
前述智能分子工程专业,涉及新材料、精准医疗、能源转型、电子信息等诸多领域;在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新设的舞蹈治疗专业,则将舞蹈艺术与心理治疗相结合,致力培养兼具舞蹈技能与康复医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记者梳理发现,与近年来高等教育专业调整的导向一致,此次“上新”的本科专业特色鲜明,交叉融合再次成为关键词。
“在专业设置过程中,我们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为引领,推动专业交叉融合再出新。”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首次建立战略急需专业
超常设置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增设的29种新专业中,“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成为热门,共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6所“双一流”高校设立,将于今年9月招收第一批学生。
记者了解到,这一专业是通过教育部首次建立的战略急需专业超常设置机制超常增设的。
据介绍,为推动各地各高校主动服务产业发展需要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去年教育部在5省市开展了提升高校专业设置与区域发展匹配度试点,20多个省份建立本科专业建设差异化支持制度,将服务产业能力作为重要指标,优化专业监测评价体系,通过调整专业生均教育经费等举措,提升专业与产业的适配性。目前全国高校本科专业布点共有6.28万个。
据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