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存记忆 “街”续文脉

仙游今报 2025年04月30日

  □吴瑾莹

  4月22日,省人民政府公布第六批省级历史文化街区,我县鱼牙顶历史文化街区位列其中,成为莆田文化遗产保护新地标。

  鱼牙顶历史文化街区位于鲤城街道和平路(旧称“鱼和顶老街”),其拥有建筑的多样性与历史脉络的完整性,保留了古代商道“一街六巷”的清晰格局。作为明清时期闽南商贸的重要中转站,这条约500米的街区,延续了明清商埠功能,现存的打铁铺、农具店、理发铺等老字号,保留了原真性市井生态,使鱼牙顶区别于“盆景式”仿古街区,成为可触摸的历史现场。

  近年来,我县持续推进鱼牙顶街区保护工作。2016年,对节孝坊实施修缮,并增设石栏杆、香炉等设施,同步开展街区环境整治。去年,鱼牙顶文创街区项目纳入民间资本推介名单,计划投资600万元,加速历史建筑活化利用与文旅融合。

  如何激活历史文化街区,将城市文脉基因更好地传承延续?笔者认为,单纯的静态保护难以延续文化生命力,而过度开发又会破坏历史肌理。激活街区的核心在于找到保护与发展的平衡点,要以“活化”的思维,科学地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好、发展好,要建立分级保护机制,对核心历史建筑实行严格修缮标准,同时制定传统工艺传承方案,确保修复过程不丢失仙游文化基因,让城市记忆留存下来。

  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不仅在于建筑实体,更在于其承载的生活方式与文化记忆。要避免简单商业开发,在保留老字号商铺原始业态的同时,注入文化体验、创意展示等新功能,既有助于留存市井烟火气,又可以将历史资源转化为可体验的消费场景。当然,文化认同是历史文化商业街区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只有街区所承载的独特的历史文化和价值体系被人们深度接纳、欣赏尊重,建立情感联系,才能增强街区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要建立多方协同机制,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激发居民保护主动性,鼓励传统技艺传承与创新,实现街区的可持续发展,让历史文化在当代生活中自然延续。

  鱼牙顶入选省级历史文化街区,是保护工作的新起点而非终点。唯有将历史保护纳入城市发展坐标系,才能让文化遗产真正成为滋养现代文明的根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