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寨风物

仙游今报 2025年04月30日

  □陈震辉

  枫亭“朱寨”是一个历史地域统称,包括今枫亭镇海安村、海滨村、和平村和辉煌村的一部分,几乎占据了仙游所有海岸线。据《钱江朱氏族谱》记载,宋宣和七年(1125年),进士通直郎朱赏自莆田琳井分居仙游县“东沙”,当时的东沙包括今城厢区东海镇的东沙和仙游县枫亭镇的“朱寨”,在唐宋时称“道观洋”。朱氏在“东沙”繁衍很快,迅速成为巨族,以“钱江朱氏”闻名,后裔繁衍海内外。据统计,“钱江朱氏”后裔繁衍了二十多万人。这种自豪感,被镌刻在朱氏大宗祠的石柱上:“固始入闽光祖德,观洋衍派绍钱江”。

  据《莆阳蔡氏总谱》载,南宋末年,蔡襄六世孙蔡度自仙游折桂里何岭蔡埔迁居“东沙”。起初朱氏与蔡氏合祀于“金沙铺”,后称“金沙宫”。但元大德六年(1302年)朱氏的朱绍祖、朱文一两人决定与蔡氏分宫而祀,蔡氏宫曰“安民社”,朱氏宫曰“东社”。元至治二年(1322年),朱绍祖、朱文一筹资建大宗祠三座,元统元年(1333年)于祠东建“灵应堂”,俗称“朱寨大宫”。元至正六年(1346年)于“灵应堂”前建石浮图曰“西雁塔”。而蔡氏则在海头角岸边建石塔,据说宋嘉佑年间(1056-1063年)蔡襄承母重修而名“忠惠塔”,亦称“东雁塔”,两塔东西呼应。

  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东沙”成为朱、蔡两大姓的聚居地,一条狭长巷子东头住着蔡氏,西头住着朱氏。两姓在争抢神坛上菩萨金身时产生矛盾,互相蔑称对方居住的巷子,埋下地名争执隐患,之后械斗年余,后由兴化府莆田知县雷应龙出面调解。知县巧妙地对地名含义作了阐释,称“朱”“珠”同音,珠为稀世之宝应珍藏于匣,匣状似村落建筑防卫寨,朱族号“朱寨”为宜;“蔡”“菜”同音,菜以沙土培植方能生长,“东沙”适合蔡姓。从此朱、蔡两姓各取其名,互相往来,和睦如初,朱寨的地名也一直沿用至今。

  民国时期,朱寨靠近海边的几个村庄合称“海滨保”,靠近山岭的几个村总称“环山保”。土地改革后,村庄行政区划调整,将朱寨分为海安、海滨、和平等村。但灵应堂仍是三村共有朱氏宫庙。

  据《钱江朱氏族谱》记载,历史上朱寨朱氏有过三块纪事石碑,记录朱氏一族发展变迁事迹,分别是宋绍熙元年(1190年)《朱氏族谱系碑记》、元至正庚寅年(1350年)《灵应堂碑记》和乾隆十四年《重建东沙大宗祠记》,前二碑已毁。今海安村“忠臣庙”挂有《钱江朱氏祖庙碑刻谱系记》仿制木屏,《重建东沙大宗祠记》则砌在海滨村“朱氏宗祠”墙上。

  宋绍熙元年(1190年)《朱氏族谱系碑记》的新仿围屏,立于海岸村忠臣庙内。《朱氏族谱系碑记》记载朱氏家族入闽、入莆和入仙后的各支世系。

  钱江朱氏由唐代相国朱敬则起,长子朱光顺,次子朱光迪;六代之后,有银青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户部尚书朱光启;朱光启生朱玑,咸通年间进士,调任临安尉、会稽户椽,乾符六年(879年)三月,黄巢逼近福州,闽帅郑镒知其忠勇拜为团练使,朱玑倾家资招募智勇之士,分屯要害,使黄巢军不敢靠近,福州郡得以安宁,后因功迁古田令,其子孙家于莆田琳井(今黄石镇井后村);朱玑三子朱无苟官至评事,其孙朱琲分迁仙游,曾孙为待制少保朱绂;朱玑二子朱高的五代孙朱赏分籍到了钱江。

  算来,朱绂的儿子朱泳和朱寨开族者朱赏是第五代堂兄弟。因此,《朱氏族谱系碑记》请朱泳撰写。据乾隆三十六年《仙游县志》记载:“朱泳,字子游,绂之族侄。乾道八年进士,调连江尉,以捕盗擢知海阳县。”

  元至正庚寅年(1350年)《灵应堂碑记》在海滨村“朱氏祠堂”墙上,碑文主要讲述了朱绍祖的事迹——道医治病、造灵应堂、建石浮屠、舍财济困等。碑文提到至元己酉年(1287年),仙游流行大瘟疫,十室九空。朱绍祖拜师救助灾民,他的道法日益兴盛,生病的人都痊愈了,外地有疾病瘟疫的人前来皈依的,没有不得到响应的。

  据明《兴化府志》载:“元至元间,闽中大疫,仙游尤甚,死者过半。”历史学者陈榕生《元代闽南疫病考》中指出,至元末年福建多地暴发鼠疫,可能与蒙古军队南下引发的生态破坏有关,仙游地区或受波及。同时考古发现:莆田涵江区出土的元代墓志铭中,有多例“卒于瘟疾”的记载,时间集中在1287-1290年间,佐证了同期疫情的存在。

  碑文认为这是妖邪和神鬼在乡里横行之故,“妖邪大作,十病九死,墟落萧条,晨絶炊爨。”根据史料描述其症状为“发热呕血”“身肿而死”,符合鼠疫或霍乱特征。朱绍祖的善行得到回报,人们称他为“济老”,他也在六十六岁时终于生了儿子。亲友们都作诗庆贺,并请求宗亲朱文霆写一篇记。朱文霆是元兴化路莆田人,泰定元年(1324年)张益榜进士,累迁泉州路同知,以泉州路总管致仕。在《灵应堂碑记》中,他以奉训大夫、前建宁路瓯宁县兼劝农事的身份书写碑文。

  《重建东沙大宗祠记》为乾隆十四年(1749年)进士朱郎所撰,碑文叙述了朱赏于宗宣和七年从水南迁居仙游东沙的历史,讲述了朱氏宗庙的建立、失修和重建的经过,并谦称承蒙族谊之爱,受众人之命撰写记文,庆幸在晚年看到宗庙建成,不敢推辞,记录始末以彰盛典并激励后人。有意思的是,虽说明代东沙朱氏聚居地易名朱寨,但是清代的《重建东沙大宗祠记》仍以“东沙”作为堂号,以纪念朱赏最初的开族之功。

  朱氏围屏保存在海安村忠臣庙里,仅剩6扇文字屏,但仍可判断出这是一篇寿序,为道光年间姻侄许作梅为朱翁所作寿序。寿序是为祝寿而写的文章,通常会在文中对寿星的品德、事迹等进行赞扬,同时表达对寿星的祝福。这段文字赞美了寿主朱翁重道义不续娶的美德:翁以会子、王骏不娶后妻为例,拒绝为儿子再娶新配偶,认为儿子虽年幼但前途可期,体现其对道义的看重,还将其与守节妇女相类比;还强调了朱翁尊贤与家庭和睦:强调尊重贤能,儿孙求学阶段以敬神之礼待先生;兄弟和睦,有贤妻内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