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继章
日前,笔者去参加朋友孩子的一场婚礼宴,当问及彩礼时,朋友苦笑着说,花了60多万元,这是他靠种植烤烟多年来年的积蓄,一下子家底全掏了,要过上几年的拮据生活了。
在传统婚俗文化中,彩礼本是表达诚意与祝福的礼仪,承载着人们对婚姻的美好期许。然而,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部分地区彩礼数额水涨船高,逐渐演变成沉重的经济负担,扭曲了婚姻的本质,影响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如何治理高额彩礼现象,笔者认为:
法律是治理高额彩礼的坚实后盾。虽然法律并未禁止彩礼,但可通过细化相关法规,对高额彩礼行为进行规范与引导。明确界定“高额彩礼”的标准,将借婚姻索取财物的行为纳入法律监管范围,对情节严重者予以相应惩处,以此形成法律威慑。同时,加强普法宣传,通过社区讲座、媒体报道等多种形式,向民众普及法律知识,让大家知晓婚姻自由、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等法律规定,增强法律意识,从法律层面遏制高额彩礼之风。
政府的政策引导至关重要。一方面,地方政府可出台倡导性政策,对主动抵制高额彩礼、践行文明新风的家庭给予表彰和奖励,树立正面典型,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另一方面,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降低家庭在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的经济压力。当民众无需依靠彩礼来保障生活时,高额彩礼的生存土壤自然会被削弱。此外,政府还可以联合社区、村委等,制定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将抵制高额彩礼纳入其中,通过自治管理的方式,引导民众自觉摒弃不良婚俗。如将彩礼标准写入村规民约等形式,会有效遏制了彩礼攀比之风。
社会层面需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媒体应发挥舆论引导作用,通过新闻报道、专题节目等形式,揭露高额彩礼带来的危害,宣传简约适度、文明向上的婚俗理念。同时,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平等、文明、和谐的婚姻家庭观念,让民众认识到婚姻的幸福不在于彩礼的多少,而在于夫妻双方的感情与相互理解。此外,社会组织也可积极参与,开展婚俗改革主题活动,如集体婚礼、公益婚礼等,为民众提供多样化的婚礼选择,推动婚俗新风的形成。
转变家庭观念也十分关键。父母应摒弃 “彩礼越高越有面子”“靠彩礼保障养老”等错误观念,树立正确的婚姻观和价值观,更多地关注子女的感情需求和婚姻质量。同时,加强对子女的教育,引导他们在婚姻中追求真挚的情感,而非物质的攀比。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与理解,共同抵制高额彩礼,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