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蕾香
元宵过后鞭炮声还稀稀落落延续着春节喜庆的氛围,转眼就二月二了。这是春暖花开的第一个节庆日,北方人称为龙抬头,南方叫头福或头牙。南北叫法不同,心思一样,都是祈保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心愿。土地公是这个节日的主角。在老家,家家户户做“番薯起”为“土地公”祝寿,鞭炮声引来阵阵春雷,轰隆隆地撞开了春天的大门。与此同来的是惊蛰,春天的第三个节气。
多数的节气是安静的,唯有惊蛰响天动地,似乎潜伏久了,不弄点动静,就不足以昭告春的回归。“惊蛰,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蛰虫惊而出走矣”。雷是这个节气的引爆点。没有雷,万物还懒洋洋地酣睡;就如没有考勤,谁还愿意早起呢?这一记惊雷,在年少时听来是一种惊吓,忙不迭地关门闭户,躲在屋里气都不敢喘。年随日长,惊吓变成了惊喜,春雷一响,爬虫走蚁气应声求,摇落尘土,四散而出。山川草木,迎来春雨,会了暖阳,以新芽细叶娇花唱和春意。春风下聘,春雨如酥,红入桃杏花,青归杨柳新,雀鸟呼春,布谷催耕,春天就这样声势浩大,大步归来。
九九消寒至此完结,八十一朵梅花凛凛纸上,暗香漫溢春之行程。春光漫然无际,积蓄一冬力量的大地,马上爆发出来。桃花红,李花白,蝶儿莺燕纷纷忙,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开。浅草才能没马蹄的大地逐渐变得缤纷、多彩,浓郁的春天气息扑面而来。头顶是天,脚下是地,牛在耕,人在忙,种子们以轻盈的姿势扎根泥土。阳光煦暖,春风吹拂,雨露润泽,农人的双手抚过,它们蓄势待长,不久就会以饱满而谦虚的身姿回报农人和大地。春回大地,伏羲氏御驾亲耕,皇娘送饭,后世纷纷效法,自理一亩三分地,还将每年的二月初二定为春耕节。
二月二,莆阳大地做头福、商贩之家做头牙,三牲四果宴请土地爷,祈佑生意春前草,财源雨后泉。二月的头牙与十二月的尾牙,年初岁末契合天衣无缝,一个规划新生活的起点,一个对过往日子的省视,总结是非得失引以为鉴,修养身心,将日子过得更有盼头。接福了,鞭炮声起起落落,一碗妈祖平安面卧着两个蛋伴着大人一句“有福的吃面,无福的呷面汤”,多挑食的孩子也三两下将面和蛋吃个精光。好像唯有这样才能稳稳妥妥接到福,此后定能顺顺溜溜的,幸福安康。祈福,接福,惜福,中国人的道理都在吃喝中。午餐吃一顿海蛎干芥菜肉丝粥,意为吃掉虫、蚁、蛇等毒虫,保佑健康,远离疫情病害。年少时,在意的是吃喝,一个节日一个节日地掐指拨珠,盼望着打牙祭。哪知在这吃吃喝喝中,那些传统文化,就这样一茬一茬地在骨子里滋生暗长,根深叶茂。
城里不知季节变换。落光叶子的枝条,正孕育新芽,枝桠疏朗,眉目清秀。经历严冬寒潮的锤炼,生命显得严峻、坚毅而冷静。陌上桃花知春暖,黄鹂嘤嘤求其友。此时,老鹰的嘴巴还很稚嫩,还不能啄食,瞪目忍饥如痴化。天上的“苍龙七宿”中的龙角星从东方升起,崭露头角,熠熠生辉。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如春少年,独上鳌头的愿望,春草一般,争先恐后地拱出地面,见风就长。我们活在现实中,也活在希望里。在认真生活,也在认真地期待未来,努力拼搏更美好的生活。
惊蛰,预言式的节气,用一声雷响,驱走阴暗灰沉的冬天,惊醒沉睡的生命。二月春光尽十分,南方大地织锦铺翠,不必开窗索花笑,窗隔花影也欣欣。北方的寒凉里流淌着一丝丝春天慢慢到来的安静,一点点初生的细芽,像微微的烛焰,微微的光,安安静静的,使蛰伏者从梦里醒来的春天。温暖,生发,明媚,灿烂的春天,没有谁能够阻挡她的到来和人们对她向往的心。
这纷纷扰扰的世界,带着某种灰蒙蒙的气息到处流窜。就像此刻,天蓝云白,春光隐隐,木兰溪上水鸟翔集,锦鳞浅游,岸芷汀兰,也只能隔窗怅望,三年了,也许五年,或许更长……都不必惊心。没有岁月不经风雨,那仲春的第一声雷响如醍醐灌顶,当头棒喝,“番薯起”味道飘香时,每一个日子都是全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