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栋
疏通下水道、家电维修、开锁等是很多家庭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需要的服务,但家政维修行业一些以次充好、巧立名目、小病大修、坐地起价等行为时有出现,不少消费者吐槽遭遇“马桶刺客”“家电刺客”的经历。(见5月11《工人日报》)
首先来说,媒体的报道不是新鲜事,而是饱受诟病,尾大不掉的老问题。家政维修行业服务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情形千差万别,偶有特殊情况大家都能理解。但一些以次充好、巧立名目、小病大修、坐地起价等“刺客”行为时有出现,各种乱象屡禁不止,就不禁让人对家政维修市场的秩序产生怀疑,对这一行业的尊法、守法情况产生忧虑。
分析其因,除了商家的任性和信息不对称,除了消费者即便感觉上当受骗后,也往往因没存留相关证据、投诉维权耗时耗力等问题,自我安慰“就当买了个教训”,或者“吐槽”一下而已,以致给了商家可乘之机,更与法治不力,或者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以及监管滞后、治理举措缺位等大有关联。
应当明确,这些家政维修“刺客”行为,都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家电维修服务业管理办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明令禁止、市场监管部门重点打击的。但现实却不是这样。纵然商家“刺客”了,结果也多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甚至每每止于媒体曝光、消费者“吐槽”,结果不了了之。这是很不正常、亟待改变的。
进而言之,要击退家政维修“刺客”,从根本上解决市场乱象,不能止于媒体曝光、消费者“吐槽”,而是还得靠法治。一方面,市场监管部门应在加强行业监管,督促行业自律的同时,重拳打击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切实让无良商家吃点苦头,长点记性。特别是涉及消费欺诈犯罪的,要充分运用司法手段,通过打击典型整肃市场风气,形成应有的震慑,维护市场秩序。其次,各个网络平台应承担起责任,建立完备的入驻企业资质审核机制,完善用户反馈、举报、回访机制,及时发现清除虚假信息,让“黑维修”无所遁形,失去生存土壤。此外,消费者也应牢记,用好自身的“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这“三板斧”,加强自我保护,有力回击家政维修服务的违法违规行为。
相信只要法治给力,监管作为,击退家政维修“刺客”,维护市场良好秩序,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就不在话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