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先任
目前,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3%,“厕所革命”走向纵深。然而,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有些地区的厕改成绩很“亮眼”,厕改成效却很“扎眼”,这关乎百姓切身利益的大事儿,要经得起“回头看”、再检验。(6月3日央视新闻)
农村厕所脏乱差现象在长期内较为普遍,是建设美丽乡村的“痛点”“难点”“堵点”。近年来,中央提出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如在2019年,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等七部门曾联合印发《关于切实提高农村改厕工作质量的通知》,要求各地增强“小厕所大民生”理念,坚持问题导向,切实提高改厕质量。对于推行农村“厕所革命”,各地对此也积极响应,不少地方都取得了很大成效,农村厕所脏乱差现象得到了很大遏制。近年来,我国农村卫生厕所不断推广普及,普及率已超过73%。
虽然农村厕所革命取得了积极成效,总体向好,但也有一些地方落实农村改厕工作时,大搞“面子工程”“短命工程”,流于形式,出现了各种问题。如在湖南省桂东县的一些乡镇,一些多年前修建的改厕化粪池并未投入使用,一直处于闲置状态。
投入甚巨的厕所革命不能结出的是“尬厕” 这样的苦果。农村“厕所革命”,要看到成绩,也要看到不足,这样才能更好扬长避短。还要继续加大力度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对于一些地方在推行“厕所革命”时存在落实不力的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监督检查,加强质量监管,督促地方相关部门认真履职,还要探索后期维护的长效机制等等,要打通农村厕改的“最后一公里”。对于弄虚作假、敷衍塞责甚至从中渔利的相关部门及责任人员,要能追责、问责,增加其违法成本,让相关方面、相关责任人员不敢懈怠、渎职。还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村居民参与改厕的积极性,加大环境卫生宣传力度等。
农村“厕所革命”尚未完全成功,仍需继续努力。关键要能遏制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四风”问题;要能持续增强基层治理能力,这样,农村卫生厕所才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好,成为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