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硝烟中的山坪洋

仙游今报 2023年06月21日 谢忠伟

  □谢忠伟

  山坪洋,一个不起眼的名字,位于仙游县游洋镇霞峰村。在1935年10月,中共闽中特委为了加强对莆仙边游击根据地的领导,在广(业)常(太)兴(泰)根据地成立了中共广常兴边区工委,边区工委在古邑(今游洋)山坪洋设立党支部,曾任闽中工委书记,闽中地区杰出革命领导人陈建新和刘突军曾在这里带领边区人民积极开展革命游击斗争。

  先从1935年5月说起,针对国民党白色恐怖和大“清剿”,中共莆田中心县委和福清中心县委召开联席会议,讨论成立闽中特委,统一领导闽中地区的武装斗争和农工运动,会议分析了闽中的斗争形势,决定在闽中建立以常太、兴泰为中心的莆仙永游击根据地,并将莆田游击队改编为闽中工委红军游击队第二支队,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活动。

  古邑,是闽中游击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山坪洋是游击队活动的基本地区,闽中工委在这里有良好的群众基础,第二支队驻在山坪洋后,深入群众,发动群众,开展“四抗”斗争,镇压恶霸地主劣绅,打击反动势力,深受当地群众欢迎和拥护。特别是山坪洋恶霸陈光地在当地欺压和剥削群众,无恶不作,游击队予以打击……游击队镇压陈光地的行动,不但使根据地周围的国民党地方势力不敢公开与游击队对抗,而且也不敢肆意欺压群众,同时还有一些开明绅士也逐步靠拢到游击队中来。

  1935年10月,闽中特委在古邑山坪洋村成立党支部,支部委员有邱途、陈光龙等人,这里还流传一个动人的“树皮救人”的故事。那是1936年1月23日,国民党驻军第49团夏德贵部调集两个正规营和两县的保安大队,从莆田、仙游两路夹攻外坑、金竹坑、山坪洋等革命游击队根据地,面对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游击队利用熟悉的地形避开正面冲突,退入古邑深山中与国民党队伍进行周旋,在运动中打击敌人,使国民党军队疲于奔命,国民党队伍对此无可奈何,不得不承认游击区的“奈山深林密,此剿彼窜”、“村民们完全匪化,当军队来进剿之时,早已迁往高山,墙壁贴满反动标语”……最终国民党对根据地只好放火烧山,一番烧杀抢掠后回剿。时任工委书记陈建新下乡,因身份暴露被追捕,当他从河丈岭往山坪洋撤离时遇敌,情况十分危急,当跑到霞峰风巷佛公亭附近,正好一个年轻人在山间砍树剥衫皮,陈建新当即向年轻人求援,年轻人觉得被敌人追击必是游击队员,就用衫皮堆积起来做个衫皮洞叫陈建新往里藏,当敌人盘问时,年轻人指着前方叉路让敌追去,一场危机化解了。解放后,陈建新特地叫当地政府进行寻找,原来救命恩人是兴山村的林武生,当时被人雇去看山正好救了他,并手书“苏峰当年埋义士,英雄有难当安抚”相赠林武生。

  然而,国民党军队并不因此而罢休,在“清剿”失败之后,纠集一个营的兵力,采取长期驻扎,步步相逼的战术,企图彻底摧毁闽中游击区,以一个排的兵力深入山坪洋村。1936年6月27日,闽中游击队在山坪洋休整,该村恶霸陈光义向国民党驻军密报,并带领国民党军队100多人分三路从旗头岭、河丈岭、考离隔向山坪洋进攻。刘突军一边指挥有战斗经验的队员,从窗口向后山的敌人射击,阻止从后山进攻的敌人;一边组织其他队员迅速撤离教堂。转移到山坪洋飞机坪时,又与河丈岭上来的敌人相遭遇,两军短兵相见,展开激战。游击队利用有利地形,居高临下,集中火力将国民党军队压在山坡下,不料此时从考离隔上来的敌人听到枪声后向游击队围攻,游击队腹背受敌,情况非常危急,这时刘突军迅速率队伍向西撤退,隐入深山老林中,化险为夷。国民党军队找不到游击队便将队伍开进山坪洋,烧杀掳掠山坪洋50多户群众,村庄成一片废墟。与山坪洋相邻的莆田外坑村地主杨圭因其父杨金七被游击队镇压,心怀不满,逐向其族亲时任涵江警察局局长杨公员密报,又通过杨联络莆田、仙游警察局,集合两县警察和国民党军队100多人,在莆田九坑汇合后,向山坪洋清剿游击队,对当地民众进行肆无忌惮的报复,山坪洋再次惨遭洗劫,群众被捕,房子被烧,禽畜被抢无数,游击队为了解救群众,组织队伍攻打敌九坑驻地,敌发现老巢被抄,才从山坪洋撤兵回来。

  对于国民党的猖狂进军和报复,游击队采取以牙还牙的战略。1936年11月,游击队攻打常太渡口后,转移到古邑天马岛头村,该村游击队员陈林楷带领岛头村民众热情迎接,并安排好100多名游击队3天的口粮。除此之外,古邑民众还冒着生命危险去集镇购买谷子,加工成大米后送给游击队。

  在三年游击战争时期,闽中红军游击第二支队与古邑山坪洋根据地人民始终保持鱼水般的军民关系,红军游击队不但没被国民党消灭,反而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