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习俗代代传

——枫亭兰友社区打造浓郁传统文化气息
仙游今报 2023年08月07日 薛燕辉 郭泽宇

百戏彩架灯

留春节

太平桥

林兰友祠堂

  □社区概况:

  兰友社区位于枫亭镇区南部的枫慈溪畔,东南与学士社区相邻,西北与九社村接壤,北面与霞街社区隔溪相望。境内的锦屏山与塔斗山隔镇区相峙。东西宽2千米,南北长2.2千米,总面积4.4平方千米,有耕地15.67公顷,其中农地2公顷,山地37.67公顷,果园7公顷。下辖枫亭西路、建兴北街、建兴南街、枫贸街、民主路、翻身路、盛兴路7个居民小组和8个村民小组。兰友社区共有66个姓氏。

  □历史沿革:

  兰友,原名鱼街。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为纪念明代忠臣林兰友而改名。南宋前属太平镇,元代属枫亭市。元大德八年(1304年)后,截枫慈溪流,建成太平陂,在太平桥南部兴建新街市——鱼街。明代属枫亭市,清代属枫亭驿,民国属枫亭镇,称兰友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第三区(枫亭),称兰友乡。1958年后,属枫亭人民公社,称兰友大队。1984年属枫亭镇,称兰友居委会,2004年,改称兰友社区。

  明代,兰友更为热闹繁华,集惠安、莆田、仙游三县客商于此经营。这里设有专业性的墟市,有三妈宫的米墟和柴草墟,观音亭南面溪滩边的鱼墟和盐墟,还有学士南市坪的菜墟。四面八方商客汇集于此,自由买卖,每日上午10~12时最为热闹,下午散墟,被称为“一哄之市”(即“老鹰市”)。到了清代,由于清廷实行“迁界”,削弱了经济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兰友成为枫亭商贸重地。50年代中期,完成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后,这里的商业纳入国家计划经济轨道。1985年新建枫亭水果市场一座,方便周边民众果品产销交易,繁荣地方经济。

  □历史人物:

  兰友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宋至明代,登进士第者10多名。宋代兴化军教谕洪忠捐资建造太平、沧溪、沙溪等7座桥;明代兵部尚书林兰友抗清不屈,节义可嘉;现代有陈文全、刘佐周等革命人士,杨春波、吴可贵等名医,有发明无刷电机的叶家三兄弟。

  □名胜古迹:

  境内有南宋末丞相陆秀夫与蔡荔娘成婚的活水亭,以及太平桥、太平塔、银锁桥、集英亭、慈善堂、从善堂、林兰友祠堂、悔山祠、三妈宫、基督教堂等文物古迹。其中,集英亭、林兰友祠堂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村庄荣誉:

  该社区曾荣获县级以上表彰的有精神文明建设、计划生育、爱国卫生、文明社区等先进单位。1996年,老年活动中心被授予“全省基层老年协会”先进单位。2006年被授予“全国敬老模范村居(社区)”。

  □发展变化:

  兰友社区是枫亭镇文化聚居地,是一个拥有浓郁传统文化气息的社区。每年社区的游灯、巡游、留春节、端午游唱及闰六的龙舟水架都是枫亭镇区和周邻村庄群众齐观的盛会。

  游灯之夜,张灯结彩;载歌载舞,热闹非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枫亭游灯内容不断丰富,灯艺日臻完善,规模更为壮观,在东南亚影响广泛。枫亭的元宵游灯,至今已有千年历史。相传起源于北宋庆历年间,当时枫亭人在朝为官者多,他们把京都灯庙中富有特色的灯饰款式传回故乡,与家乡的灯节组合创新,形成独具区域风味的元宵灯节。在古代枫亭游灯已盛甲闽南,其中以兰友社区的灯具复杂多样而闻名遐迩。兰友游灯以“奉旨致祭”作为游灯的主匾,并以“花盆菜头灯”和彩架为主;军鼓队、车鼓队、十音八乐队、舞蹈队等穿插在各式各样的游灯方队之中;灯架队阵容壮观;蜈蚣灯、松树灯、宝伞灯、水族灯、莲花灯、花篮灯、蝴蝶灯、鸽子灯、蜻蜓灯、凤凰灯、菜头灯千奇百态,异彩纷呈;“百戏彩架灯”融入了戏剧、灯艺和杂技艺术的技巧,让人叹为观止;舞龙舞狮更让十五晚的元宵游灯锦上添花。2008年6月,枫亭元宵游灯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枫亭的龙舟水架融海洋文化、中华传统孝道文化、民间信俗为一体,极具观赏性和艺术性,颇有研究价值。2017年时隔三十年,闰六月“龙舟水架”再次盛装上演。农历闰六月十七日至十九日兰友社区参与并策划组织举行“龙舟水架”水上文化综艺巡回展示。水架集民间灯艺、艺术表演、工艺美术、地方曲艺和民俗文化于一体,搭建方式与枫亭游灯所用的百戏彩架灯如出一辙。龙舟

  水架造型独特,内容都以童男童女饰扮观音、妈祖、八仙等传统历史及神话人物,在船上造型定格,由龙舟领航下,在音乐画舫伴随下,在既定的时间,沿着枫慈溪上规定路线巡游表演。闰六月“龙舟水架”,不仅成为枫亭当地群众的盛会,更吸引众多外地群众前来竞睹风采。

  留春节,俗称“开鼓厅”。是枫亭兰友和学士两个街道为纪念南宋丞相陆秀夫为国捐躯,举行祭祀活动而设立的民间特有节日。每年农历三月三十日(小月三月廿九日),兰友街、学士街家家户户晚饭炒面条吃,并备好供品等,在家中烧香以祭奠陆秀夫。并组织一支游唱队,举着一对白底红边的方块牌灯,中间书写“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一对龙头大红灯和一对白底红边书有“留春”红字的牌灯。与此同时,还举两支四方形的标灯,上画着笔、墨、纸、砚等文房四宝。这支演唱队阵容壮观,敲打鼓点,有序地走街串巷,边行边唱着莆仙方言小调《十二月景》计48句和《送君诗》96句,是具有淳朴浓郁乡情的民间习俗,记述着七百年前的历史兴衰更替,传颂着人们对一代忠臣陆秀夫的敬仰,体现了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的有机融合。目前已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加以传承和保护。

  端午游唱,又称“龙鼓诗”,始于明末清初,是枫亭镇兰友社区民间艺人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在端午节划龙舟时创作的方言俚歌,又称“龙船诗”。每年端午节,乡民们组织龙鼓游唱队,在午后,举着龙首、牌灯,敲打鼓点,唱着《龙船诗》行进在枫亭的古街小巷,用独特的陆游方式以慰屈原游魂,并祈求乡人平安吉祥,福寿安康。“龙鼓诗”声韵悠扬婉柔,悦耳动听,富有感染力,古朴优雅。

  巡游又称出游,是枫亭地区一项隆重的传统民俗活动。兰友巡游为农历正月十九,是镇区最后一个巡游村庄。

  这些体现了乡人迎祥纳福喜庆节日的欢乐及其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深刻地反映了浓郁的地方民情特色和民俗传统文化的历史丰厚积淀。

  今报记者 薛燕辉 通讯员 郭泽宇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