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盲盒消费加一道理性锁

仙游今报 2025年06月04日

  □吴京蓉

  Labubu,这个咧着9颗牙齿、展露标志性坏笑、头顶一双灵动尖耳的毛绒精灵,正以惊人的速度风靡全球。作为潮玩巨头泡泡玛特旗下的核心IP,“Labubu”最新系列甫一登陆美国、英国等市场,便频频上演“秒售罄”的盛况。一系列戏剧性事件,犹如一面放大镜,映照出当下潮玩消费的狂热与隐忧:玩盲盒,本为乐趣,但若失却理性,陷入盲目追逐,则实不足取。

  放眼全球潮玩及萌系文化市场,类似的狂热现象比比皆是。形态各异、却同样承载着“萌”与“治愈”力量的形象,被当代网友形象地喻为“电子布洛芬”。

  深入剖析当代年轻人对“电子布洛芬”的消费热潮,其本质是一种对抗沉重现实的心理代偿机制。然而,问题恰恰潜藏在这份“治愈”需求与商家精心设计的“盲盒”消费机制的交汇点上。商家机制巧妙地利用了人性中的“稀缺效应”和“完型心理”(追求完整)。消费者越是抽不到那个梦寐以求的角色,其渴望便越被放大。不知不觉中,投入的金钱便如滚雪球般远超最初的预算和理性预期。更值得警惕的是,商家深谙此道,并不断升级营销策略,将消费者的心理弱点转化为利润增长的引擎。那一个个被拆开的盒子,打开的可能是瞬间的快感,关上的却可能是消费者宝贵的理性判断力。

  面对“电子布洛芬”需求合理性与盲盒消费风险性并存的复杂局面,破局的关键在于多方协同,在满足情感需求的同时筑起理性堤坝,企业应承担社会责任,优化销售机制,审慎运用限时、限量、排队、过度联名等极易煽动非理性情绪的营销策略。将重点更多放在产品设计、文化内涵和收藏乐趣本身的宣传上,而非制造“恐慌性抢购”氛围。相关部门应该限制过度营销与炒作: 关注并规范可能助长非理性消费和二级市场恶意炒作的营销行为(如饥饿营销、虚假宣传限量)。对涉及未成年人消费或可能引发公共安全事件的销售模式加强监管,同时倡导理性消费文化,共同营造健康、可持续的潮玩收藏文化,强调兴趣收藏的本质,抵制赌博心态和过度消费风气。

  玩盲盒,享受收集的乐趣与惊喜的瞬间,本无不可;但请务必握紧理性的缰绳,警惕“盲目”的诱惑。消费者需清醒认知“情绪价值”的边界,企业应肩负起引导理性消费的责任,监管亦需为市场秩序筑牢底线。唯有如此,才能让“电子布洛芬”真正发挥其温暖心灵的疗愈之力,而非成为吞噬理性与财富的无底洞。真正的治愈,绝不应以迷失在盲盒的诱惑中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