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澄香 文/图
1979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江南北。仙游同全国各地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进步了,经济发展了,急需在木兰溪修建一座新的大桥。
这座大桥,就是仙游大桥(又称兰溪大桥)。仙游大桥1995年10月动工,1998年1月竣工。大桥全长212.6米,桥面双向4车道宽27.7米。从高处俯瞰大桥,它就象彩虹连飞,静卧清波。我曾为此写了一首诗:高楼拔地凌青山,大道绿水绕城南。彩虹连飞添秀色,嫦娥颔首慕人间。
入夜,桥拱上的弧形霓虹灯,有序变换颜色,不断流动色彩,呈现出变幻瑰丽的景观。大桥下的两边溪岸,设置了许多五颜六色的闪烁霓虹灯,流光溢彩。这些灯光,给妩媚多姿的兰溪,增添了无限的妖娆;也给夜间休闲的人群,送上不尽的惬意。
大桥北桥头,有仙游县人民政府树立的“仙游大桥志铭”的石碑。我驻足石碑前,凝视巍峨高耸的仙游大桥,忽地心想:仙游大桥修建前,仙游人民是怎样南北互沟通、与外相联系的?是的,千百年来,勤劳、勇敢、智慧的仙游人民,在木兰溪上修建了一座又一座的桥梁,天堑变通途!
光阴回溯到八百八十多年前的南宋绍兴八年。当年,仙游鲤城人氏的太守陈可大,他体恤民情,秉承父愿,广聚众力,在南门与柳坑之间,倡建巨石结构的南桥。南桥长170多米,18个桥墩,19个桥孔。石桥高18米,桥面宽4米多。桥两边有葫芦形水泥护栏。从宋元到明清不论是官宦还是黎庶,都从这桥上经过。解放后,南桥更是当时仙游的通衢大道,货车、班车、三轮车等各种车辆和南来北往的行人,都从桥上通过。因此,人们亲切地称这座石桥为“宋桥”。1981年,“宋桥”成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虽经近千年的风雨洗礼,石桥和桥面依然坚固平坦,结实可用。人们在桥上面溪临风、远眺近观,无不心旷神怡、身心俱爽。桥下,是广场舞的最佳去处。乐声悠扬,舞姿曼妙;人们在尽情地享受现代文明和时尚生活。
随着时代的发展,岁月的流逝,到了20世纪70年代,这座千年古桥己经不能适应仙游交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必须有一座更大更宽的大桥,来助力仙遊继续阔步前行。
1973年春夏间,在位于南桥西侧约百米的南门与柳坑处的木兰溪上,一座名为城关大桥的石拱桥应时而建。
城关大桥长179米,桥面双向单车道宽9米,在大桥两侧设置有人行道。它是一座有5个桥孔的钢筋水泥混合石拱桥。城关大桥的建成,极大缓解了南桥交通繁忙拥堵的状况;南桥也因年代久远、车道不足等原因,渐渐退岀仙遊的交通舞台,成为仙遊人民心目中的文物。
然而,城关大桥建成后仅仅过了47年,就又适应不了如今的汽车比当年的脚踏车还多的车流量。顺应时代发展,改造城关大桥!于是,在紧邻城关大桥的东侧,一座改造的城关大桥飞架木兰溪,与原来的城关大桥成了姐妹桥,把南桥社区和柳坑社区联系起来。
改造的城关大桥于2020年夏动工,历时1年多竣工。桥长171米,宽13米,单向(进城)双车道,还有非机动车车道及人行道。原来的城关大桥也改为单向(出城)双车道。同时,大桥的交通、管线、照明等配套工程,也一并完成。这样,缓解了交通流量、满足了群众出行,改善了居住环境。
仙游大桥和城关大桥,各踞要地,相互呼应,促使仙游建设强县、面向世界,上了快车道;为仙游的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巨大的贡献。
前不久,我在仙游大桥上拍摄兰溪夕照。那景象正是: 长溪夕照映天地,高天霞光耀乾坤。然而,我坚信:仙游大桥的朝阳,必定会更加绚丽多姿、灿烂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