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继章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乡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而如何让这些成果惠及更多群众,是当前需要深入思考和着力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城乡融合、产业发展以及以点带面等举措,为乡村振兴成果普惠群众提供有益经验。
城乡融合是乡村振兴成果普惠群众的重要基础。郊尾镇的实践表明,城乡之间并非割裂的,而是可以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该镇通过盘活改造低效土地和闲置厂房,实现“腾笼换鸟”,不仅提升了土地利用效率,还吸引了更多企业入驻,为农村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该镇还注重生态保护,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动能,如伍狮村的桶装水项目,既保护了东溪水库的优质水源,又为村集体经济和村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这种城乡融合的发展模式,打破了城乡二元结构的限制,让农村居民能够享受到城市发展的红利,同时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多的休闲旅游选择,实现了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成果普惠群众的关键支撑。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如度尾镇的文旦柚产业、书峰乡的枇杷产业等。通过扩大种植规模、提升产品质量、打造区域品牌等措施,不断发展壮大特色产业,使其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以度尾文旦柚为例,其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从度尾镇扩展到大济、赖店等7个乡镇,种植面积达到4万多亩,成为当地的一大支柱产业。此外,还要注重产业融合,推动一产“接二连三”,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产业,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进一步增加了农民收入。如石苍乡高阳村依托旅游景点,开发“溪缘谷”露营产业项目,不仅拓宽了村集体增收渠道,还带动了村民开民宿、办农家乐、卖农副产品,实现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繁荣的目标。
以点带面是乡村振兴成果普惠群众的有效方法。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应该注重发挥典型示范作用,通过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村、特色产业发展基地等,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带动周边地区共同发展。例如,菜溪乡通过与福建农林大学廖红教授团队合作,开发推广“水稻有机种植+稻田鱼虾绿色养殖+农家乐休闲娱乐”立体种养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一成功经验吸引了周边村庄的关注和学习,推动了当地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仙游通过实施“名支书、名村庄、名品牌、名企业”“人口增长、农民增富、村财增加”以及创特色亮点的“四名三增一创”三年行动,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乡村干部和致富带头人,他们在各自的村庄和领域发挥着引领作用,带动更多的农民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形成了以点带面、全面开花的良好局面。
让乡村振兴成果惠及更多群众,当然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为乡村振兴创造良好的条件;企业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加大对农村产业的投资和支持力度,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社会各界要积极参与乡村振兴事业,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只有这样,才能让乡村振兴的成果真正惠及千家万户,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农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