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韦东奕,守护学术的纯粹

仙游今报 2025年06月11日

  □吴京蓉

  高考前夕,北大“数学天才”韦东奕开设社交账号的消息如一块巨石投入网络海洋,瞬间激起千层浪。一条仅4秒、三句话的自我介绍视频,竟能迅速吸引超2000万粉丝关注。这本应是公众对科学家精神朴素敬意的体现,却迅速滑向了一场以学者为猎物的流量狂欢。当“韦东奕严选”“韦神”“韦神女友”等账号借其名号疯狂吸粉、趁机卖货,甚至利用其健康炒作售卖商品时,我们不得不正视并警惕:对人才的追捧,何时演变成了对学者的“消费”?

  韦东奕的走红,其积极内核在于社会对纯粹学术精神的向往与推崇。公众敬佩他心无旁骛的专注,仰慕他超越浮躁名利、保持纯粹本真的境界。这种价值取向,是对踏实钻研、立足本职的劳动者精神的集体共鸣,传递着难能可贵的正能量。然而,这份源自敬仰的热度,在部分自媒体的扭曲运作下,正迅速变质。

  “韦东奕现象”的暗面,是流量逻辑对学术生态的野蛮入侵。大量高仿账号利用其名气和“韦神”标签快速吸粉,目的明确——变现卖货,将学者的声誉直接兑换成商业利益。偷拍视频被恶意剪辑、包装、传播,严重侵犯韦东奕的肖像权和个人隐私,更损害其学术声誉的严肃性。为博眼球,部分账号刻意将其塑造成不食人间烟火的“神”,甚至借助名校光环发布不实信息,制造话题赚取流量。

  这些行为早已越过边界,其危害深远。对韦东奕个人而言,是无休止的侵扰与巨大的精神压力,使其难以专注于热爱的数学世界。对学术机构而言,是教学科研秩序被舆论裹挟的无奈。对社会而言,则是对“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共识的消解,是将严肃学术精神娱乐化、庸俗化的危险倾向。公众对科学家的关注,不应异化为猎奇和窥探;学者的价值,更绝非流量的“摇钱树”。

  对人才最好的尊重,不是将其推上流量的风口浪尖,而是给予其一片潜心钻研的净土。我们需要的是理性的关注、克制的距离和真诚的呵护。让学者回归书桌,让学术回归纯粹,让流量远离对个体身心的侵扰和对学术尊严的亵渎,这才是呵护创新火种、保障国家长远发展的根本之道。

  这场围绕韦东奕的流量风暴,拷问着我们:当社会崇拜天才,我们是否真正懂得如何守护天才赖以成长的土壤?唯有让学术的归学术,流量的归流量,让各类人才在适宜的环境中静心探索、发光发热,这不仅是守护过往成就的秘诀,更是面向未来的关键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