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京蓉
近日,一则由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典型案例引人深思:陈某因发表对某相声演员演出的观后感,与粉丝发生争执。掌握该演员粉丝“超话”账号的孟某、高某,竟将陈某的账号等个人信息“挂”出,公然号召其他粉丝投诉、网暴陈某。陈某不堪其扰,诉至法院。最终,法院判决孟某、高某删除信息、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这一判决为网络空间划下了清晰的法治红线。
“挂人”行为的背后,是粉丝文化中令人忧虑的扭曲现象。初衷本是纯粹的热爱与守护,却极端异化为一种狂热的“情感正义”。部分粉丝在内心筑起无形壁垒,将偶像奉若神明,容不得丝毫批评甚至中性评价,视其为必须“净化”的异端。守护的情感更异化为冰冷的暴力工具。当“守护”等同于发动大规模举报、人肉搜索、污言秽语攻击时,“爱”已然蜕变为另一种形式的“恨”。最可悲的是施暴者自身的异化。他们本是鲜活个体,却甘愿隐于ID之后,在匿名集体中卸下道德枷锁,沦为“数字猎巫”链条上冰冷的一环。
这并非孤立现象,某种社会纵容为其提供了滋长的空间。匿名环境的掩护下,人心中恶的冲动常常被释放。现实中绝不敢出口的辱骂,在虚拟空间如泄洪般奔涌。而“法不责众”的集体心理则提供另一重心理屏障,当个体融入“为爱冲锋”的群体洪流中,责任被稀释,良知被遮蔽——个体在群体中卸下了自我约束的枷锁。此外,部分平台唯流量是图的价值取向,也无形中助长了戾气。冲突与撕裂吸引眼球,算法默许甚至鼓励极端表达,形成“流量即正义”的恶性循环。
要真正遏制这种异化暴力,必须制度约束与人心教化双管齐下。法律是底线,必须筑牢。《民法典》明确保护公民名誉权、隐私权;国家网信办持续推进“清朗·网络暴力专项治理行动”。法律惩戒需更清晰有力,让网络空间不再是法外“猎场”。平台责任需压实。优化算法推荐机制、提升审核效率、完善投诉处理闭环,让“挂人”行为无处遁形,是平台不可推卸之责。
根本在于重塑理性与伦理。我们需时刻铭记:屏幕彼端,是与你我一样有血有肉的人。任何“守护”的正当性,绝不能以践踏他人尊严为基石。唯有在虚拟与现实间共同坚守“人”的温度,才能避免在“爱”的旗帜下沦为施暴工具。
“爱”与“守护”绝不是“开盒网暴”的挡箭牌。粉丝、平台乃至整个社会,都应深刻反思,携手行动。让饭圈文化回归理性与文明,让网络空间重归清朗与和谐。唯有如此,粉丝对偶像的喜爱才能以积极、健康的方式呈现,为社会注入正能量,而非成为撕裂秩序、伤害他人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