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米岩壑

仙游今报 2025年06月18日

  □陈金添 文/图

  出米岩寺,位于在榜头镇新郑村大柿山西南侧的半山腰上。据寺里记载,创建于唐代中晚期,由莆田龟山寺无了祖师(?-867)创建。元代王道人来居于此,并建七级实心石塔,高约6.5米,七层八角构式,玲珑别致,层层均雕有人物、鸟兽、花卉,雕技精湛,栩栩如生。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出米岩寺重建。至清宣统辛亥年(1911年)重修。“文革”期间遭到破坏,1978年以后再次重建。1984年,出米岩寺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出米岩寺旁有一巨石兀立,高约3米。巨石底部有一个酒杯大小的洞孔。传说寺里每天多少人,小洞就流出多少米,刚好够这些人吃。后因负责取米的小僧嫌天天取米麻烦,便把出米的石孔凿大。从此以后,石洞就不再出米了。出米岩名称因此而来。

  出米岩寺四周林木葱茏,山峰突起,直插霄汉。山腰云雾横涌,真有“三山半落青天外”的感觉。有两条山泉从高山之上奔流下来。山寺、出米岩和古塔就在两泉之间。泉水清冽,水底岩石清淅可见,青红、紫、黄、白,色彩斑斓,游鱼嬉戏其间。两条山泉拨动琴弦,悦耳动听,增添了山谷的清幽。

  出米岩寺前是一片宽阔的石埕,围以条石栏杆。寺后巨石环迭,姿态各异,盘陀石、悬磨石、龟蛇相会石等,大小岩石不计其数,因而也称为“万石山”。出米岩的景色,正如寺联所云:“石妙空嵌冒出来,岩多重叠此峰奇。”游人到此,在寺前远眺,东乡平原景色,尽收眼底。每当夕阳西照,晚霞映照仙水溪,令人心旷神怡;入夜山下彩灯一片,点缀千家万户,更是辉煌灿烂,蔚为壮观。

  本文节选自《仙游印象》丛书之《话说仙游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