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只中低风险(R2级)短期持有型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不断走高,部分产品近一个月的年化收益率近10%,从而引发投资者的广泛关注。记者走访多家银行了解到,不少银行的短期持有型理财产品最近确实取得了较高收益。
受访人士表示,这一现象主要由三大因素共同驱动:短债行情向好、“固收+”策略发力及新品“打榜”效应。但需注意的是,当前高收益难以持续,支撑因素具有短期性。长期来看,在无风险利率持续下行的背景下,理财产品收益中枢下移是必然趋势。对投资者而言,需理性区分理财产品所展示的收益率与实际收益的差异,应结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理性选择,避免盲目追逐短期高收益。
交通银行北京市海淀区一支行的理财经理表示,这类活期类理财(如7天持有期、R2级)的短期高收益,多与规模、成立时间相关:成立初期因规模小,前期积累的收益释放可能让单月或某段时间的收益显得较高,但难以持续。随着规模扩大,收益会被摊薄,中长期(3个月到一年)终将回归活期类理财平均水平(约2%)。
“近期中低风险短期理财产品收益率显著攀升,是市场短期波动、资产配置策略与营销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薛洪言表示,从收益驱动来看,债市回暖为基础收益提供支撑,近期短债市场表现强劲,高评级信用债和利率债价格回升,叠加6月份以来资金面宽松与降息预期,债市进入阶段性牛市,部分产品通过拉长久期或信用下沉策略进一步放大收益;同时,部分“固收+”产品配置了0%—5%的权益资产(如优先股、可转债),6月份A股市场情绪修复,这类资产的反弹显著增厚了组合收益,含权理财产品近1个月的年化收益甚至可达9%以上;此外,银行在季度末或新品发行初期常通过费用减免(如管理费补贴)、收益补贴等“打榜”策略阶段性抬升收益率,推动净值短期跳升,但此类效应不可持续。
据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