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报讯 (今报全媒体记者 黄冰倩)7月15日,在度尾镇文旦柚种植基地里,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吴林坤正带领科技志愿服务队、生态兴农三下乡实践队进行土壤采样分析。
土壤多参数速测仪显示的数据印证了他们的研究成果:采用绿肥套种技术的果园相比传统清耕果园,土壤含水量提升240%,地表土壤温度下降15.32%,为文旦柚根系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这一组数据,为当地文旦柚产业提质增效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仙溪果业专业合作社示范基地,记者看到,采用绿肥套种技术的柚园植被覆盖度达90%以上,抑草保熵培肥效果显著,与相邻传统果园的裸地形成鲜明对比。
2024年,在中国农技协、福建省科协的支持下,福建农林大学与仙游县共建“仙游文旦柚科技小院”,通过校地合作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传统种植模式下,随着果树树龄的增加,土壤酸化越严重,土传病原菌也就越多”吴林坤介绍。针对这一问题,科研团队创新研发了“夏种印度豇豆-冬种光叶紫花苕子”的果园绿肥周年套种技术体系和文旦柚残果裂果环保酵素制备与还园技术体系。数据显示,该技术可使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均提升0.15%,化肥使用量减少20%以上。
“仙游文旦柚科技小院”团队化身“科技轻骑兵”,通过“科研+示范+培训”的模式,将理论知识搬到田间地头。截至目前,已举办技术培训会14场、田间观摩会4场,累计培训农技人员和种植户1500余人次。暑期期间,科技小院还组织“生态兴农”三下乡实践队,开展文旦柚生态种植技术科普宣讲与宣传手册分发,为当地农户提供技术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