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者腹泻”高发期

饮食牢记几个关键点
仙游今报 2025年07月21日

  “暑假是旅行者腹泻的高发期,发生率高达30%~7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临床营养科主治医师彭璐告诉记者,“旅行者腹泻”常被认为是“水土不服”,腹泻、腹痛、恶心等是典型症状。旅行者腹泻多由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微生物引发。彭璐提示,旅途中多加注意,可以大大降低其发生几率。

  ◆ 避开三类“高风险食物”

  1.生冷食物。不熟的肉类,如生鱼片、生腌类、三分熟的牛排等,无法去皮的水果,如草莓、蓝莓或商家提前做好的“果切”,以及生食的蔬菜,如蔬菜沙拉等都可能携带寄生虫、细菌或病毒,如大肠杆菌、志贺氏菌或诺如病毒,在无法确认其制作过程时应尽量避免选择这类食物。

  2.街头小吃与酱料。路边摊的凉拌菜、冰沙、冰淇淋,以及开放式摆放的调味酱等,可能因加工环境卫生不达标、开放式保存,更易滋生细菌,需谨慎选择。

  3.乳制品与鲜榨果汁饮品。国人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乳糖不耐受,同时,未经巴氏消毒的牛奶可能携带李斯特菌,鲜榨果汁在高温下更易加速腐败变质,而常放于饮品中的冰块,若制冰水源或制作、运输、储存设备受污染。选择上述饮品就可能对机体造成乳糖不耐及微生物感染的双重打击。

  ◆ 牢记5个饮食安全关键点

  1.“煮沸、煮熟、去皮”。只饮用煮沸的水、瓶装密封饮品(确认未开封);食物需彻底加热至中心温度≥70℃。日常常见三分熟牛排内部温度只有55℃,鸡蛋蛋黄未凝固则不到70℃。选择完整的可去皮水果,如香蕉、橙子等。

  2.选择卫生可靠的就餐点。优先选择客流大的餐厅,通常食物周转更快,新鲜度更高;可观察工作人员是否戴帽子、口罩、手套,卫生是否整洁。

  3.分阶段适应当地饮食。到达目的地的前3天,选择相对清淡的熟食,如粥、面条等,逐步尝试当地特色食物,避免突然大量食用辛辣、高脂食物。

  4.适量补充益生菌。可适量喝点含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的酸奶,或者使用正规的益生菌补剂产品。

  5.重视个人卫生。餐前便后正确洗手,使用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或湿巾清洁进行清洁,避免用不清洁的手直接触碰食物;适度放松,尽量保持相对规律的生活,保证充足睡眠。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严格执行包含以上措施的多种饮食安全措施能有效降低80%的旅行者腹泻风险。

  ◆ 做好应急方案,

  备好“保护伞”

  科学饮食,可以帮我们享受美食、健康旅行。彭璐提示,万一在旅行中遇到腹泻等肠胃不适,需要科学、及时应对。因此,出门前可做好如下准备。

  随身携带相关药物。如口服补液盐来预防脱水,高危人群可咨询专业医生意见,准备蒙脱石散(止泻)、抗生素等。

  出现腹泻时积极调整饮食。可遵循BRAT饮食原则,摄入香蕉(Banana)、大米(Rice)、苹果泥(Applesauce)、吐司(Toast),吐司也可以换成国人更习惯吃的烤馒头片。这些食物更易消化,脂肪及蛋白质含量较低,可在短时间内减轻消化系统刺激,其中含有的纤维成分和糊化的淀粉,还有助于腹泻患者粪便凝固,为胃肠道恢复提供充足时间。同时,要避免摄入乳制品、含咖啡因饮料、高糖食物等刺激性食物。

  特殊地区应额外注意。彭璐提醒,热带地区应警惕椰子水、生腌海鲜等可能携带霍乱弧菌;高原地区因气压低,食物烹饪温度不足,建议选择高压炖煮类菜品;游轮旅行自助餐食物保温超过2小时别吃,避免变质风险。

  据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