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村青少年儿童体验美育课堂。 陈慧贞 摄
□周继章
暑假,本应是孩子们放飞自我、享受欢乐时光的季节,然而对于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来说,这个假期却可能伴随着孤独、不安,甚至潜藏着安全风险。如何让留守孩子既能享受暑假的快乐,又能远离危险,平安健康地成长,成为我们共同关注的焦点。
留守孩子的父母为了生计远走他乡,他们只能与祖辈或其他亲属生活在一起。在暑假期间,由于缺乏父母的直接陪伴和监管,孩子们面临着诸多困境。从安全层面来看,溺水、交通意外、火灾等安全隐患时刻威胁着他们。据相关统计,每年暑假,留守儿童意外伤亡事件频发,令人痛心疾首。在一些农村地区,河流、池塘遍布,孩子们出于贪玩或缺乏安全意识,私自下水游泳,极易发生溺水悲剧;加之暑期天气炎热,家庭用火用电增多,而祖辈往往对安全隐患的警惕性不足,也容易引发火灾等事故。
除了安全问题,留守孩子的精神世界同样需要关注。缺少父母陪伴的暑假,让他们内心的孤独感被无限放大。在本该与父母共享天伦之乐、在父母引导下探索世界的年纪,他们只能独自面对漫长假期。长期的情感缺失,可能会导致孩子性格变得孤僻、敏感,甚至出现心理问题。同时,在学业上,他们也因缺少父母的辅导和监督,难以有效完成假期作业,无法巩固和提升学习成果。
解决留守孩子暑假面临的困境,需要构建起家庭、学校、社会 “三位一体” 的关爱体系。家庭层面,尽管父母身在远方,但绝不能缺席孩子的成长。要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每日与孩子保持联系,倾听他们的心声,关心他们的生活与学习。同时,定期给孩子寄去礼物,如书籍、文具等,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有条件的家庭,不妨将孩子接到身边共度暑假,让孩子体验城市生活,开拓视野。
学校在留守孩子的暑假生活中也应发挥积极作用。学校可以利用暑假开展托管服务,组织教师志愿者为孩子们提供课业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学习难题。此外,还可以开设兴趣课程,如绘画、音乐、体育等,培养孩子们的兴趣爱好,丰富他们的假期生活。同时,学校要加强与留守孩子监护人的沟通,定期了解孩子在家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社会各界更应主动承担起关爱留守孩子的责任。政府部门要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如建设乡村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为留守孩子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娱乐场所。村、社区可以组织志愿者队伍,开展丰富多彩的暑期活动,如安全知识讲座、文化活动、户外拓展等,让留守孩子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增强安全意识、收获快乐。公益组织和爱心企业也可以通过捐赠物资、开展帮扶活动等方式,为留守孩子送去温暖和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