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三重门,铸仙游新质生产力高地

仙游今报 2025年08月06日

  □郑志忠

  当“全国百强县”的金字招牌再度辉映仙游山水,当25万市场主体在木兰溪畔竞相奔涌……我们在振奋之余更需冷静审视:这场以民营经济为脊梁的产业跃迁,究竟要怎样穿越传统产业的“涅槃之门”、新兴产业的“竞速之门”、要素协同的“融合之门”。今后仙游能否在风高浪急的全球竞合中行稳致远?前方还有哪些关隘亟待我们去突破。

  眼前仙游站在了经济爬坡过坎的关键隘口。传统产业的涅槃,需从“匠心独运”到“链动未来”。要以文化为魂、以链条为骨、以数字为翼,方能在全球价值链中刻下更深的“仙游印记”。“仙作”产业的破局,远不止于技艺传承。其核心命题在于如何将“四平台一基地”的宏大构想,转化为赋能中小企业的真实场景?如何让沉香交易、木珠集散从“地理标签”跃升为“定价中心”?鞋服产业的转型,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77家规上企业中,13个自主品牌能否撑起“微笑曲线”的顶端?当国际巨头订单波动,依附型增长的脆弱性如何化解?高分子鞋材研发能否突破“卡脖子”瓶颈?品牌设计联盟会否沦为形式?仙游鞋服,亟待一场从“代工腹地”到“品牌策源地”的深刻革命。

  新兴产业的崛起,需从“单点突破”到“生态构建”。新型功能材料与新能源产业,承载着仙游“换道超车”的厚望。国家级“小巨人”企业的涌现、动力电池闭环产业链的成型、两个抽水蓄能电站的布局,令人振奋。但隐忧犹存,超临界发泡、固态电池、碳化硅半导体……这些前沿技术迭代迅猛。仙游的“国家实验室”构想如何避免沦为空中楼阁?本土企业能否扛住研发投入的“长周期压力”?新能源赛道需“材料--电池--应用--回收”全链协同。仙游的“锂电闭环”尚在路上,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配套近乎空白,下游应用场景匮乏,恐使产业“头重脚轻”。同时面对福州、厦门两大电子信息产业高地的“虹吸效应”,仙游的第三代半导体项目能否真正“填补区域空白”?当“光储充一体化”成为各地标配,仙游的差异化优势何在?电子信息产业的“连续八年电商全国第一”,是一面荣光的镜子,却也映照出硬核科技的不足。需要警惕的是电商繁荣易生“路径依赖”,若不能以智能终端、集成电路、AI技术等硬科技为根基,数字经济或将沦为“流量搬运工”,难以为产业升级提供核心引擎。

  要素协同的魅力,需从“资源禀赋”到“价值跃迁”。仙游手握“生态王牌”,74%森林覆盖率、97%空气优良率、道地药材青黛金线莲……生命健康与文旅产业看似“天赋异禀”,实则面临“转化之困”。因为“康养福地”不等于“产业高地”,南仹生物、德龙药业的投产仅是起点。手术导航仪研发能否带动医疗器械集群?与广中医、浙中医的合作,需从“挂牌科研”走向“成果本地转化”。中医药三产融合,更需破解“种植分散、加工粗放、康养虚化”的链条断点。“诗与远方”需“流量变现”,创建“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县”的雄心,需直面三大拷问:如何避免景区同质化?如何让“仙游住”不止于中转站?“工业旅游+文创IP”的想象力,能否超越纪念品小作坊?要素保障的优势是底气,但更需警惕“空间优势”易成“低效开发”的温床。若不能以亩均效益、绿色标准倒逼项目质量,再多的土地也难换产业升级。水电用工的“完善配套”,更需与“人才吸引力”“技能适配度”同步提升,否则“产城融合”终是空谈。

  当下仙游的破局之道,绝非水到渠成,而是需要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需要重释“五千精神”新内涵,在“钢火”淬炼中锻造新质生产力。“创品牌”需刀刃向内,从代工贴牌到自主创新,政府当以“风险共担”机制激励企业研发投入,打造“仙游智造”区域品牌。“争资金”要精准滴灌,政策红利应向核心技术攻关、产业链关键环节倾斜,避免“撒胡椒面”。“广招商”须生态思维,摒弃“捡到篮里都是菜”,聚焦“补链强链”,以“链主企业”吸附生态伙伴。“惠民生”即营商环境,把企业家的口碑作为最高评价,“五证同发”要化为“全周期无忧服务”。“兴文脉”促产城共鸣,让木兰溪滋养的山水人文,成为吸引高端人才、赋能产业创新的独特IP。

  展望仙游经济的图景,如九鲤湖飞瀑般激越澎湃,亦如菜溪岩云海般变幻莫测。突破“三重门”,非一日之功。更需要我们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魄力,同心同向、同力同行,以“创新钢火”淬炼“仙作匠心”,以“开放胸襟”构建“热带雨林”,以“数字浪潮”重塑“传统基因,以“绿色本底”厚植“未来优势,推动政策、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在木兰溪畔深度激荡。这不仅是经济的破茧升级,更是一场关乎城市未来命运的深刻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