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貂峰古民居

仙游今报 2025年08月06日

  □周继章

  我县龙华镇貂峰村,因村落后方那座形似灵貂的山峰而得名,千百年来如沉默的守护者,见证着这里的岁月更迭。在这村子里,有三十余座明清古民居错落分布,它们以砖石为笔,以岁月为墨,在仙游的大地上写下了一段段关于匠心、文脉与家族荣光的传奇,当我踏上这片土地,指尖触碰那些历经风雨的砖石,心中涌起的是对历史的敬畏与对文化的感慨。

  那天,我沿水泥村道驶入貂峰村下厝自然村,一片恢弘的古建筑群便会撞入眼帘——这便是始建于明朝的吴氏宗祠。十亩的占地面积在村落中显得格外醒目,更令人称奇的是其仿皇宫制式的建筑格局,金阶丹墀的规制在闽地乡村实属罕见,仿佛将一段宫廷记忆悄然移植到了乡野之间。

  站在吴氏宗祠前,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回到了那个遥远的明代。这座宗祠的缔造者,是明代嘉靖帝的国师吴大田。相传他感念桑梓养育之恩,归乡后依紫禁城宫殿格局缩微营建祖祠,既彰显家族荣耀,也暗藏对皇家礼制的敬畏。当我看到宗祠广场门前那口古井,水质清冽至今不涸,井沿的绳痕深浅交错,心中不禁感慨万千,这口井就像一位沉默的老者,记录着数百年间族人汲水浣衣的日常,见证了家族的兴衰荣辱。

  正门上方悬挂的“吴氏世居”匾额,笔力浑厚遒劲,是明代探花郎朱迷祚亲笔所书。“世居”二字既强调家族扎根此地的绵长历史,也暗含对先祖基业的珍视。我驻足良久,凝视着这四个大字,仿佛能感受到朱迷祚书写时的庄重与虔诚,也能体会到吴氏家族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

  穿过正门步入宗祠,正厅后堂悬挂的“黉宫师表”匾额尤为醒目。“黉宫”即古代学校,“师表”则彰显德行楷模之意,这四字直接点明了吴氏家族与明代教育界的深厚渊源——作为国师的吴大田,不仅是帝王之师,更曾执掌国子监,为天下学子树立典范。此刻,我仿佛能看到吴大田在此讲学授课的场景,听到学子们朗朗的读书声,那声音穿越了数百年的时光,依然清晰可闻。如今,这座宗祠已被列入莆田市名祠,那些历经风雨的木梁、石雕,仍在默默诉说着一个家族与王朝文脉交织的往事。

  吴氏宗祠的前左方,曾有一座与宗祠相得益彰的拱笔亭。这座由明代兴化府太守岳正创建的亭子,曾是貂峰村的文化地标。亭中那副“作亭者谁蒙众太守,问津在是南海慈航”的对联,以行草写就,笔势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堪称书法珍品。可惜的是,这座凝聚着文人风骨的古亭在1958年被毁,只留下文字记载供人凭吊。我站在古亭曾经的位置,心中充满了惋惜与遗憾,仿佛能看到那副珍贵的对联在风中摇曳,感受到岳正书写时的豪情壮志。

  关于拱笔亭的由来,我听女婿说过这个故事。古时貂峰村吴、朱两姓因地界、水源等纠纷常年争斗,村落不得安宁。一位云游至此的风水先生观其地势后建言:此地文风受阻,戾气丛生,需建亭以镇之。于是,岳正主持修建了这座亭子——以亭为“审判台”,调解两姓纠纷;以旁边的荷塘为“砚台”,池中央的方形地块为“墨池”,不远处的小塔为“笔”,构成“文房四宝”的风水格局,寓意以文气化解戾气。这一巧妙的设计,既解决了宗族矛盾,又为村落注入了崇文重教的精神内核。听完这个故事,我不禁为古人的智慧所折服,他们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化解了矛盾,传承了文化,这种智慧值得我们后人学习和借鉴。接着,我又来到貂峰村另一处瑰宝——九石三座厝(月光池)建筑群,这又演绎了一段跨越山海的文明交融史。作为仙游现存最完整、最宏伟的古建群落,这片由三十余座古民居组成的建筑群中,九石三座厝以其独特的四级格局与“月光池”景观独树一帜。

  我来到了月光池,池周围的“九石三座厝”,让我感觉有点迷惑,原来这个名称源于建筑群的基石布局——整片群落以九块巨型花岗岩为基,三座主体厝屋呈“品”字形分布,既相互独立又彼此呼应。更令人称奇的是建筑群中央的“月光池”:半月形的池塘与周边建筑构成完美的对称,据当地人说,每当皓月当空,池水倒映月光与厝顶飞檐,虚实交融间仿佛天地倒悬,“月光池”由此得名。池边的石雕栏杆上,鱼龙花鸟纹样栩栩如生,历经数百年风雨仍清晰可辨,细看之下,其线条既有闽地石雕的圆润灵动,又暗藏一种异国情调的硬朗质感。

  当我了解到这片建筑群的建造者并非本土工匠,而是明代渡海而来的日本匠人时,心中充满了惊讶与好奇。这一记载在福建古建中极为罕见,为研究明代中日文化交流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佐证。为何日本工匠会参与闽地乡村建设?据考证,明代中期中日贸易虽受“海禁”政策限制,但民间交流从未中断,部分日本工匠随商船抵达福建,凭借精湛技艺在当地谋生。

  漫步于九石三座厝的巷道间,我能清晰感受到两种文明的碰撞与融合:闽南传统的“燕尾脊”高高翘起,却在脊端装饰了日式“鸱吻”纹样;中式穿斗式木构架稳固支撑着屋顶,梁枋上的彩绘却混合了浮世绘的细腻笔触。这种独特的建筑语言,让这片建筑群成为明代中日民间工艺交流的“活化石”。我仿佛能听到中日工匠们交流的声音,虽然语言不通,但他们凭借着对建筑艺术的热爱与执着,共同完成了这一伟大的作品。

  如今,月光池的水依旧清澈,池中倒映的不仅是古厝的沧桑,更是一段被淡忘的跨海往事。当我站在池边眺望四级错落的厝屋,仿佛能看见数百年前,中日工匠们并肩劳作的身影——他们或许语言不通,却能通过斧凿的节奏、墨线的走向,完成一场超越国界的艺术对话。这一刻,我深深感受到了文化交流的力量,它能够跨越语言、跨越国界,让不同的文明在碰撞中融合,在融合中发展。

  貂峰村的古民居,远不止于建筑本身的宏伟与精巧。每一块砖、每一片瓦、每一处题刻,都藏着关于生活、信仰与智慧的密码。吴氏宗祠的金阶丹墀,不仅是礼制的象征,更是家族议事、学子启蒙的场所,那些被岁月磨平的阶面,记录着无数次跪拜与站立的瞬间;九石三座厝的四级格局,既适应了山地地形的高差,又暗合“步步高升”的吉祥寓意,体现着古人“天人合一”的居住哲学。

  离开貂峰村时,我回头望了一眼那些古老的建筑,它们在夕阳的余晖中显得格外庄重与宁静。我知道,这次参观不仅是一次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