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出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的官场命运,和他的学问是一样的轨迹,官运此起彼落,诗词也是时而大气磅礴,青云直上,时而忧愁孤独,他的一生虽然豪放洒脱,却也有那冷冷清清的月下伤吟。
苏轼对王安石的变法颇有微词,就被贬谪到了偏僻荒野的地方;苏轼在四十岁的不惑之年,在徐州界内,尽力为百姓做了许多事情,这样的苏轼,肯定是内心非常欢喜的,虽然没有拜相封侯,却也让百姓安居乐业地生活,有着读书人的那种文雅豪迈的气魄。
在地方上闻名四州的苏轼,被提升到湖州去做官,按惯例给皇帝上谢表和献忠心,就是这样一个答谢皇帝的情怀,给他带来了牢狱之灾,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在许多人的营救之下,苏轼又被贬到了湖北黄州。
到了黄州的苏轼,一开始依然心怀天下的黎民百姓,只是对自己这不公的待遇,内心多少还是有些抱怨的,希望早日度过这艰难的岁月。苏轼在赤壁怀古中,写下“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样的诗句,可见苏轼还是内心孤傲的,自己这一身的才学,无用武之地,有些悲凉,却也有着希望,他想要一展生平之所学。
一开始,苏轼还想凭着自己的政绩,早日回到官场的中央,在黄州待了两三年后,内心的那份豪气也被磨得差不多了,毕竟自己已经是将近五十的人,那时候的人平均寿命很低,这时的苏轼内心的悲凉只有自己才能体会。
苏轼心中冤屈,感情的发泄一点不比婉约派词人差;苏轼的悲凉,总是在月亮之下,“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这缺失的月亮,为诗人的孤独,描绘了一个孤寂的场景,这样的凄凉,安静得简直让人害怕,没有一丝丝声音,有的只是天上一轮孤月的陪伴。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落寞的人在幽静的黑暗里,只能和自己的影子独处,这世间再也没有比这更孤独的时刻了吧!想想李白的对影成三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在寒夜中醒来的人,心中只有无限的恨意,没有哪个是可以依靠的,唯有这寂寞的深夜,可以使自己冷静一下。
苏轼这样的孤独,好比在大城市孤独打拼的你,住在那一个人的小区里,看着似乎有未来的明天,虽然有着遮风挡雨的小屋,然而那内心的孤单,比北方的冬夜还要寒冷,这样的孤独,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到苏轼当年内心的寒意。
苏轼在临近五十岁的年纪,还在黄州这样的偏僻之地,与汴京那繁华之景恍如隔世,自己一身的才学不能施展,有可能终老在这乡间野地,内心是多么地不愿意,却也无可奈何。
苏轼一生的孤独是那个时代的悲剧,然而他的孤独却也让很多人产生了共鸣,这个世间的孤独,往往和喜悦一样长久,只有耐过这最为孤寂的时刻,才能享受人生的喜悦。满腹经纶的诗人苏轼,晚年历经多次贬谪,从海南儋州北归途中健康状况已极度恶化。1101年农历六月抵达常州后,写下了绝命诗:“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写罢,含泪归仙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