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溢
2月15日,央视网刊发的评论文章《大学校门,该打开了》引发广泛转载和舆论共鸣。文章中指出,不少人在讨论“大学校园应不应该开放”的问题,这其实是一个无须讨论的伪问题,校园开放早已成为共识和常态,开放是必然的。笔者认为,三年疫情带来的隔断只是“例外状态”,这种“例外状态”应随着疫情的结束而结束,大学应回到原本的开放状态。
如今,社会生活已经朝着三年前的常态在渐渐恢复,疫情作为一个“过客”成为大家的共识。对于庞大的大学生群体来说,校门的开放是刚性的需求,他们在社交、实习、外卖、旅游、找工作等等事情上,都需释放三年疫情中被隔断的自由,同时老师的生活、科研、交流,大学与社会的合作,人民群众对亲近校园的期待,都迫切要求校门开放。并且大学本身就带着开放的内涵,它的安静,不是隔绝人世、拒外人于围墙之外的安静,而是在开放中去严谨静心做学问的安静。
立春过后,一些封闭许久的高校陆续打开大门,向外界“有序开放”。华南农业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多所高校宣布恢复预约进入或者允许校友出入校等政策,部分高校还允许家长和校外人员申请入校。这种“有序开放”的渐进可以看出大学校门的开放势在必行,但我们也要理解的是一个大学人员高度集中且情况复杂,学生安全、教学稳定、环境维护等情况也不能视而不见,在维护教学秩序和安全安静的要求下,也需要在试探中恢复。
年前有自媒体传出厦门大学将永久性对外关闭,学校很快就出来辟谣。厦门大学作为一所历史风景名校,它若永久封闭成了一块禁区,这简直是不可想象。大学开放是底层逻辑,如何管理则是技术问题,不能因为管理遇到困难,就连“开放”这一大学的灵魂都一并丢掉。大学的管理能力,也需在对社会开放中得到体现和实践。
说一千道一万,落脚点是在大学离不开社会,社会更离不开大学。世界上没有关起门来的学问,任何学生都需要接触围墙之外的现实,公众也需要获得围墙之内的美好。目前社会流动正在快速恢复,在旅游出游的大背景下,人们也想去大学看看,很多大学甚至是一个城市最值得一去的景点。如何尽快满足社会的这份期待,承担这部分社会责任,是留给大学的下一道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