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元鹏
代购、代跑腿、代驾……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代服务”早已进入大众视野,见怪不怪。然而,近几年,公众的个性化需求增多,“代服务”的业务范围也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代约诊、代聊天、代点餐、代开会、代排队……身边形形色色的奇葩“代服务”日渐流行。(2月15日《太原晚报》)
“代服务”其实并不新鲜,古时人们就有代写书信、代人诉讼等服务,即便是现代社会中,代购、代驾等,也已出现多年。但如今,依托互联网平台和“懒人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另类、奇葩“代服务”延伸到了人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对于消费者而言,可以买轻松、买服务、买便捷、买时间,而对于社会的充分就业而言,“代服务”则拓展了“三百六十行”的范围,让更多人在新职业里实现了人生价值。一个多元的时代,需要多元的服务。
但是,“代服务”也不该是“谁给钱就服务”“什么事情都能代表”。
比如,“代聊天”这样的“代服务”显然是不合适的。具体来说,“代聊天”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一些人没有时间与网友聊天,工作繁忙,就订购了“代聊天”服务,一种是“代聊天”服务是订购给亲人的,比如父母子女等等。表面上看,花钱消费没有什么不妥,而实际上这涉及的问题不少。与网友“代聊天”本质上是一种欺骗行为,网友虽然是“不见面的朋友”,但是聊天的时候也该是“坦诚相见”的,而“代聊天”则显然没有了朋友之间的坦诚。而用“代聊天”的方式与父母子女聊天虽然也能纾解心灵的寂寞,问题是亲人之间的交流,谁又能取代呢?
再比如,“代开会”更是存在问题的。固然,一些人不想受到开会的烦恼,而问题在于,无论是你是在公司开会,还是在机关事业单位开会,自己不愿意到会场,让人代为开会,这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除此之外,“代服务”还出现了“代写作业”“代刷流量”等等等,这实际上已经违背公序良俗和法律红线了。
“代服务”是新生事物,我们需要有接受新生事物的格调,但是“代服务”也不能来者不拒,需要给“代服务”设置服务范围的底线,别让乱七八糟的“代开会”“代约会”“代聊天”等等毁掉了“代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