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溢
在郊尾镇阳谷村,有一座明代建立的兴漳宫,是作为民间四大宫之一,里面供奉“杨公太师”。杨公太师作为莆仙地区主司驱瘟镇邪的“信仰”,是众多宫庙供奉比较多的“人物”。但是在莆仙民间信俗中,百姓供奉的大多为本土或民众迁徙莆仙之前祖籍地的忠义之士或英雄人物,例如外籍的司马圣王张巡或本地的三一教主林龙江,而杨公太师(杨五郎)崇拜却是一个例外。
杨五郎一般指杨延德,是杨家将小说、戏曲及民间传说中人物,是杨业的第五子,故称“杨五郎”。据《宋史》记录,杨业确有七子,但与评书上七郎八虎名字不符,而且只有两位有记载,延玉和延昭。并且杨五郎在莆仙地区是没有出现过,战斗过,也可以说是没有任何影响力的,如果是出于对杨家忠义家风的敬仰,莆田偶有一两座奉祀杨家将的庙宇是可能的,但在莆田进入元朝之后,短时间内在乡间竟然出现百余座杨公太师庙。
据了解,在莆仙地区杨公的习俗由来已久,是宋代以来流行于长江流域及南方各省影响最大的水神信仰之一,由于信仰杨公的神话传说是通过口传于社会上,才得以广泛传播,加上不同地区的添加从而生发出许多不同人名、不同身世的传说版本。但是值得思考的是身在北宋的杨公太师(杨五郎)在莆田民间充满了与元朝有关的元素,在杨公太师出游的民俗活动中,元代服饰装束的“八班”“皂隶”鸣锣开道,反映出民众对元朝统治的深恶痛绝。而更让人们感到奇怪的是,杨公太师诞辰与陈公太师殉国时间是同一天,这与莆田民间传说的陈文龙殉国后莆田民众伪托奉祀杨公太师之名而奉祀陈文龙的说法相契合。
因此在莆仙地区就有陈公太师托名杨公太师奉祀的传说。陈公太师又是何许人也,即福建兴化(今莆田)人陈文龙,原名子龙,字刚中,是南宋末年状元,因“文章擅天下”,度宗皇帝亲自赐名文龙,赐号君贲。他官至参知政事(副相)、闽粤巡抚使。在元兵大举南下,周边郡县皆降之时,他高竖“生为宋臣,死为宋鬼”大旗,不惜“满门磔尸数段”,捍卫民族尊严,演绎了一曲民族节义的壮歌。为表彰这位忠义节烈的抗元民族英雄,莆田百姓就想立祠建庙纪念他,又怕被元朝廷迫害,为掩人耳目,故托名早有的杨公信俗并用杨五郎指代,在黄石镇凤山村的凤山宫就是纪念陈文龙的祖庙。各地莆田民众竞相仿效,建起了百余座杨公太师庙,并在陈文龙殉国日之前,以杨公太师之名,公开奉着神像出游。明朝建立后,陈文龙的英雄事迹得到大力宣扬。那些庙宇本应该改祀“陈公”太师,但由于奉祀杨公太师日子已久,且自供奉以来,风调雨顺,于是人们就一如既往地供奉下去。在莆田出版的《二忠录》中记载:“莆人感公(陈文龙)忠义,立庙祀之,避元忌,托名杨公太师,即以四月二十六日为公生日,相沿不改。然故老传闻,咸知杨公为托名而祀”。莆田玉湖陈氏的族谱《玉湖陈氏家乘》也有相关记载。有这样一副“满腹皆节义文章,破胡虏训家军耿耿贞贞宋丞相;一心贯古今天地,变姓名易装服考书所载真正略烈陈太师”。楹联也可说明。
近代以来,不少乡贤曾提议要改祀杨公太师为陈公太师。但是莆仙百姓奉祀陈文龙、杨公太师几百年,信奉的皆是他们忠义正直的爱国之情。其实大可在昭告民众杨公太师与陈公太师关系的前提下继续按原来的规制进行祭祀,共同传承莆仙人几百年崇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