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亦无事 相看两不厌

——兼叙榜头天马山《庵第》
仙游今报 2023年03月24日 吴永坤

  □吴永坤

  明万历年间,建在仙游县榜头折桂里天马山险要的茂林深处有一处庵第,是“三一信仰”养生大法——“艮背法”修炼的重要场所。庵第者,庵地何者?

  庚子初春,应邀,上天马山,探寻庵第之庵地也。站在天马山之西麓,含眼凝神,氤氲朦胧,似乎山坳之处,有一片清波荡漾,烟水云岚中楼台掩映,绿树葱茏,倒影历历,不啻人间仙境。是的,云幻古今的深山丽景,要寻找着空际琼瑶的素影清芬。那就是明代天马山《庵第》主人科井郑氏的庵地。

  斗换星移,而今庵第楼去人空。寻幽处,令人感慨万千!

  在当地长者的向导下,从天马寺往东北方向陡峭梯级上登攀350公尺,再往西,捉树藤、俯伏前进150公尺,找到面积约220平方公尺的深山腰的小平地。山石砌成的庵第基础历历在目。座向:南偏西65度,古称寅申向。其中两房一厅堂约占地120平方公尺,场地100平方公尺(包括回廊50平方公尺)。

  蔚蓝的天空,沉稳的大地,孕育着天马山,庇护着一座深藏精致、建筑考究的单门独院——庵第。有朋友要问:《庵第》主人科井郑氏,为何依山而建呢?

  原来,“王家錄,字剑洲(墓志铭刻‘剑周’),邑诸生(注:墓志铭刻为‘庠生’),性不喜尘氛。一日遇异人授以丹术,归即谢弟子员,挈其妻构阁于天马山而隐焉。”《仙游县志·卷四十五上·人物志十三·仙释》“明万历间诸生王家錄得秘授,遂与室人郑氏结岩于此”。(清·乾隆三十六年辛卯即1771《仙游县志》)。

  从这两则历史的记载中可以看出,王家錄及其妻科井郑氏(明代刑部郎中郑瑞星之女),是《仙游县志》记载的明代以来在天马山开山隐居、修炼三一教《艮背法》的代表人物,也是被官方认可唯一名列仙游县志的三教名人。

  在王家録看来,“……人间华表归来迥,梦里邯郸悟后空。沉醉湖中忘甲子,桃花乍落野花红”。他“不喜尘氛”“归即谢弟子员”认为,“务外非君子,守中是丈夫”,所以,隐居修炼,常清静。何为清静?“灵台无物谓之清,一念不起谓之静,此清静之意也”。无执无着,常清常静。

  殊不知,科井郑氏,乃明代朝廷命官郑瑞星之女,隆庆庚午(1570年)夏历九月十九日寅时生于折桂里(仙游榜头)科井(今灵山村)。幼少年时聪颖,饱读诗书,秀外慧中,自然是大官郑瑞星掌上明珠。

  迨及谈婚论嫁之龄,务必门当户对。然而,聆选“女大三”,可见郑家洞察之力和郑氏之魅力。确认门当户对之官宦后裔王家録(1573—1616年)。其祖父王文烨,明代南京广积粮大使。其父王堦,亦是相当富贵之家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王郑联姻。仅科井郑氏出嫁那天的送嫁队伍,从榜头灵山科井郑家出发,经过的村落就有洋尾、泉山、陵碑、金凤桥、下楼、象塘、后庄。嫁妆样样齐全,抬、扛、挑的最前头队伍已到达后庄的桃庄王家时,抬、扛、挑的最后头队伍尚接在金凤桥上,“还未断尾”。王家后裔流传“祖妈从娘家的嫁妆除金漆棺外,应有尽有。抬、扛、挑的队伍足足五里长。”

  之后,过日子,女方郑氏端庄贤惠,男方优雅脱俗。那“相见亦无事,相看两不厌”,这便是王家録与科井郑氏的最真实的写照。

  仙游王氏族谱记载,王家録和科井郑氏生男育女,抚育成人后,“梦里邯郸悟后空”,四方探山,踏遍昆仑、灵山等脱俗之地,最后遴选榜头天马山,乃开山筑庐,隐居修炼。

  夫妻同山同室,修炼若何?为久长计,所以另筑独院《庵第》,专供郑氏单人享用。山之光,水之声,月之色,花之香,女性柔美姿态,文人凄楚韵致,皆无可名状,无可执著,真可谓摄招魂梦,颠倒情思。

  然而,由戒得定,由定得慧,勉强渐进自然;炼精化炁,炼炁化神,清虚有何不堪?

  寻乐境乃学仙;避苦趣乃学佛。开山之后的天马山,儒、道、佛、夏“四教”同山啊!大道修明“三教”一中原本体,本意相通,夏教终歸孔。王家録和科井郑氏穷究不舍,法门高广元功“九序”证传心。心法、艮背、行庭之功在于沉静寂然、凝神去妄、导引行炁、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炼十日空。夫妻同炼,铢积累功,方能奏效。

  “庵第”和天马下寺,相依相靠,王家録和科井郑氏在漫长的修炼过程,相见亦无事,相看两不厌。

  之后的最后,人去楼空,悠悠红色“三教大明 万灵共护”《瓦简》从《庵第》搬下寺养护。其第三片瓦简由王家録亲笔写道:

  “予绍午尼之宗,又恐生生世世,不负此道之任者,无所持循,故将所传心法列为九序笔于瓦简,藏诸名山,以俟(意:等待)后之豪杰焉。”

  而今,“后之豪杰”适时出现,这才使王家録所题写的《瓦简》诩诩生辉,使其三教辅教道人身份重现与天下,更让《庵第》这处“艮背法”修炼的重要场所大明于人间,真堪庆甚至哉!相信王氏夫妇在天有灵,亦当含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