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屺院
元代白莲塔
□陈震辉 蔡平中 黄玉锌 游心华 文/图
钟山镇龙纪寺,又名“湖亭龙屺院”,2013年被列入“莆田市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明黄仲昭《八闽通志》(1494年)卷之七十九载:“太平院(永乐六年重修)、龙纪院(宣德间重建)(上二院在县东北兴泰里)。”省志提到的“龙纪院”便是当今“湖亭龙屺院”的前身。与《八闽通志》(弘治三年,1490年)同时出版的陈迁《仙溪志》载述更详:“自龙纪院至香山凡七院,旧属兴化县,今属仙游。存者独龙纪院、太平院,其余俱废。”又载:“龙纪院产钱八贯一百一十六文。宣德六年(1431年)重建。”
钟山镇龙纪寺今名“龙屺院”,这个名称暂时没有在任何历史文献中查到。笔者数人多次对该寺实地调查,发现与“龙屺院”之名称有关的文物有:“龙飞岁辛亥(1911年)孟冬龙屺院伽蓝爷灵签之图”签牌;“民国巳卯年(1939年)龙屺院”祖师牌;“龙屺院民国辛巳年(1941年)”牌匾。可见,钟山镇龙纪寺在民国期间曾数度修建,现存的建筑主体应该都是那个时期重修或重建的。“龙屺院”异名出现的最早时间,大概在清宣统三年(1911年)。
据宋天圣三年戴迥《戴氏家谱序》载:“唐龙纪元年(889年)孙戴升、戴元宝抽金捐产建立‘龙纪院’,为布金之地;孙戴子安亦施田二十亩,分为‘幽峰’‘碧岩’‘建隆’三院。”同时,笔者等人在龙纪寺区发现的古代石质圆槽口沿上的刻字:“幽峰院□□舍财造,甲辰年记”,可以推断这是“幽峰院”出资为龙纪寺打造的石槽。同时,近年钟山镇龙纪寺现址周边出土碗底墨书“龙纪”的明清时期的青花瓷碗残件,可见现今的“湖亭龙屺院”其实就是历史上的“钟山龙纪寺”。
最早记载钟山龙纪寺的实证文字是九鲤湖的宋代摩崖石刻《湖光亭》:“龙纪寺南有湖曰‘九鲤’……元祐三年(1088年)九月十一日,邑令吴千无求记。”石刻明确了“九鲤湖”和“龙纪寺”两者的位置关系,证明了“龙纪寺”就是乾隆《仙游县志》所载的唐代“龙纪寺”:“罗汉岩,在何岭东。其南有古兰若,唐昭宗赐额曰‘龙纪’。”
宋庆历八年(1048年)10月至皇佑二年(1050年)10月蔡襄回祖居地枫亭为其父守制。居家期间,他登上何岭,游览九鲤湖,并写下二首诗:《游九鲤湖》“何岭巍峨欲插天,回头人与白云连。桃花不点寻常路,从此依稀度九仙。”和《题龙纪僧居室》“山僧九十五,行是百年人。焚香犹夜起,憙酒见天真。平生持戒定,老大有精神。须知不变者,那减故时新。”
据《莆田戴氏联谱》记载:“七十四公,名天泽,薜公曾孙,宋官评事,居莒溪。”戴薜是莒溪戴氏的开族者,为唐宪宗时期(805-820年)任亳州观察使戴灿之三子。据此推算,戴天泽生活时间约为940年前后。戴天泽与蔡襄生活年代不同,两者不存在交集,蔡襄应是游览九鲤湖之后仰慕前贤之名顺道拜访其故居。
根据《莆田戴氏联谱》和《仙游戴氏发展史(联谱)》的资料,可以清晰理顺钟山镇龙纪寺的来龙去脉。族谱材料明确了幽岩院、碧岩院、建隆院三院在莒溪,《八闽通志》载曰:“幽岩院、碧岩院、建隆院在常泰里,明代三院俱废。”近日笔者一行来到溪南村“碧云岩”寻访到,疑其前身为“碧岩院”;而“幽峰院”则在龙纪寺现存古代石槽石刻上得到确认。
乾隆年间《仙游县志》曾收录元代大诗人、闽中文学四大名士之一卢琦《朝跻何岭头》诗一首。卢琦(1306-1362年),字希韩,号圭峰、立斋,今泉港区峰尾镇诚平村卢厝自然村人;少拜三山余子贤为师,潜心苦读,其师赞曰:“卢希韩经学精通,为人简重,在我门下十余年,不见惰容,真畏友也”。后效仿其先祖卢瞻(南宋哲宗元佑六年,即1091年进士)结庐科山攻读诗书,于至元二年(1342年)登进士。《元史》“良吏传”称赞卢琦为元代十八良吏之一。卢琦的诗作于至正十二年(1352年),由常太莒溪公馆出发爬上莒溪岭进入九鲤湖,夜宿九鲤湖,做了一梦,诗曰:“朝跻何岭头,暮憩何岭陬。”次日辞别九鲤湖时不无留恋地说:“相期整屐重来游,共濯沧波弄明月。”至正十六年(1356年),卢琦由永春调任宁德,北上履新再次途经何岭,又留下《游龙纪寺和朱原道都事壁间韵》一诗:“朱侯人物何奇哉!想君豪气凌紫崖。当年同游龙纪寺,为爱叠嶂青崔嵬……”卢琦这首诗描述的“紫崖”指的是何岩在阳光下发出淡红色的光芒,“叠嶂”也是九鲤湖附近地理特征。
综合多部志乘和九鲤湖《湖光亭》石刻记载,龙纪院便是今钟山镇湖亭村的“龙屺院”。明《重刊兴化府志》载:“兴泰里为村三十有三:九鲤湖、龙纪、寻阳、谷目、下村……”说明明代钟山镇就有以“九鲤湖”和“龙纪”为名的村落,村因湖名、村因寺名,这更能佐证“钟山镇龙纪寺”曾经的存在和具体位置。
虽然谱牒未指明幽峰院等三院是龙纪院的分院,但龙纪院建院时间更早,俨然成为戴氏家庙,连族谱都珍藏其中。事实上古代很多独资寺院都兼有家庙功能,设有功德主的家族祠堂,供奉功德主的灵位。唐圣历二年(699年)仙游立县后,莆仙交界当以“莒溪岭”分水岭为界。但是交界处居民往来频繁,互相通婚几为一体,就是近、当代两地人文关系也极为密切。可见,唐、宋时期,“莒溪”的人文范围不仅仅限于今常太镇的五个行政村,还可能包括今九鲤湖附近的兴泰里村落。
戴旭(字叔阳)撰《莒溪续修族谱序》载:“(戴子安)戴公墓在莒溪上捍山,妣许夫人葬莒溪何岩岭下青山岭。”此处“莒溪何岩岭”就把“何岩”纳入“莒溪”的人文范围。
《莆田戴氏联谱》载:“(蔡襄诗中的‘评事’戴天泽)前娶妣陈氏……葬兴化县何岩龙纪院东北路后。”此处“何岩”标名为“兴化县”行政区范围,有别于上述的人文范围。又载:“复古,七十九公长子……传诵联云:亭居云䆳接,九鲤以通真。”
延寿溪为莆田三大溪之一,西源头为钟山镇的新连村和香山村,流经九鲤湖流入常太镇境内,称为“莒溪”,与“长岭溪”合为“南萩芦溪”,入平原后称“延寿溪”。“莒溪岭”高耸入云,旧时莒溪四周群山盗匪出没,故又称“鬼溪”,现仍存有清道光辛丑年修建的“莒溪寨”寨门。可见,莒溪已然和九鲤、龙纪、何岩等构成了“莒溪-九鲤-龙纪-何岩”人文圈。
综上所述,从志乘、谱牒等文献记载,出土的文物从唐代陶罐、元代白莲塔、元代石槽到明万历木制香案,还有大量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的众多瓷器残件,足以证明钟山镇龙纪寺的悠久历史。特别是戴氏族谱的详实记载,更加坐实了现今的“湖亭龙屺院”便是始建于唐代889年的“龙纪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