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锌 文/图
很多人只知道大济镇有三会寺、双桂岩、北山南林寺,却不晓得双髻山半山腰藏着一座古刹“象田院”。
象田院位于大济镇龙坂村双髻山之南麓,海拔215米。走近象田院,首先映入眼底的是一排百年杜松和橄榄树,以及一座新建的太平拱桥。站在桥上,眼前就是依山而建、深藏在深凹里的寺院,藏凤聚气,四周茂林秀山、宁静清幽,后有山靠、前有秀水,象盘坐形、手脚分明。
象田院的“象”与“上”,方言发音相近,故又叫上田院。据县志记载,象田院始建于元大德年间,由郑、林二氏舍地同建,后林一玱、林翼卿修建;明嘉靖年间,榕楼伯侄兄弟重兴;清康熙年,林镛倡修;直至光绪年间及近代数次修缮与扩建。象田院建筑面积约260平方米,坐北朝南偏东,单进廊院式建筑,由正殿和左右各一幢护厝组成,沿中轴线依次为拜堂、大雄宝殿、左右祖师殿、观音堂、斋房、僧舍等,大雄宝殿面阔一间、进深七檩、悬山顶、土木结构,现为“莆田市不可移动文物”。
象田院虽沧桑多变,却人文厚重,“拳拳赤子心、浓浓桑梓情”。清乾隆《仙游县志》载:“上田院:在双髻山。元大德间,郑、林二氏舍地同建。后林一玲及介宾林翼卿皆有修建”;庠生林廷杨又记:“……我家有山,屹立两峰,曰双桂。逶迤而下,盘曲成阿。田可数十亩,土亦甚腴,有僧堂久墟。至明嘉靖间,曾叔祖父文选闲游其地,见柱石两员,遣人运至家。是夜神人就其梦中取之,觉而白,其伯国佩与叔国,且同启之王伯父仁卿。仁卿者,即余所自出之世祖榕楼公也。始访知此地旧有象田院,伯侄兄弟协力重兴。嗣后,风雨飘飖,倾颓棣瓦。国朝康熙癸卯岁,曾叔祖镛公独力修理,历今七十载,其墙垣木桷,朽敞尤甚。僧湛开静修此地阅三十余年,其徒去留无定,岩宇将芜。向我家募金重构,有志更张亦可嘉也。予不揣固陋,谨缀数言以纪其略云。”(注:林廷扬,字公显,号六士,善化里邑庠生。性耽经史、志切利人,施药石、修道路、造桥梁、建庙宇,廷扬每捐货以倡助。至于施粥、减、置义冢、助棺殓,历终身无间。邑人高其行,举宴介宾,年八十二终)。
“赞诸甚深功德海”。象田院顶梁多处功德铭文:“明弘治年(1488-1505)间地功德主翁都溪车郑公质轩舍地同扩建祈求子孙昌盛富贵绵长”;“光绪十五年(1889)功德主林次楼/林榕楼乐捐田数十亩白银三佰两整各求子孙昌盛富贵锦达者”……
“历史悠久,一句即可能是千年”。院内祖考牌位记:“宋祖考枢密院编修□□□,明祖考文林郎德安□□□,明祖伯考守素府君□□□,明祖叔考朴斋府君□□□,明祖考东湖府君□□□,明祖伯/叔考质轩府君□□□”;院前右侧山上清代“祖塔墓”,碑刻“清象峰祖塔:瑞臧寿公禅师/曾孙衍通水公.佳域”;三会寺内还有一个“元成宗大德年间由象田院移来的钟木鼓”,院内收集有大量古柱石、莲花座等,由此可推断“象田院始建于宋”。
“人文荟萃,辉耀象田”。晚清名儒林友梅曾在此讲学,并留下千古楹联:“半窝觉地金仙据;数亩山田白象耕”;“象山榕叶成屏障;田谷荷花见座台”;“象山林里千年艳,田野庄苗百里丰”。以及大雄宝殿内李耕国画研究所画家黄叶所作《十八罗汉》壁画等。
“院在田中,美象清幽”。据介绍,象田院现有二十亩面积,“佛慈悲”将打造成花园式道场,现已建一座太平拱桥及四周一圈慢游道,将来将增加六角亭、荷花池,池中供三面观音菩萨,再种上名花名树等。
图为象田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