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寻仙德古道遗踪

仙游今报 2023年12月13日 黄玉锌

香江隔亭

  □黄玉锌 文/图

  唐宋之际,仙游境内有三条穿山古道,东出游洋,西出九座山、德化,虽然山路崎岖,但却是仙游与外界来往的捷径。

  九座山通往德化的山路,通称仙德古道。据清乾隆《仙游县志》载:“九座山:在县西北七十里,为郡邑诸山之祖,《泉南录》云:‘重峦叠嶂中巍然高耸者凡九。’旧经谓‘八峰环绕一峰,势若腾翥。’又名凤山,唐咸通六年智广创寺于此。乾符中赐额‘太平院’,蔡襄书。宋处士林彖诗,其一:沙路无泥屐齿轻,薄云笼日雨初晴。林间鸟弄歌千啭,溪上花开绣一棚。其二:短短桃花点绿莎,轻轻白鸟下晴波。宛然西塞江边路,只欠能诗张志和。龙图陈宓诗:想像精蓝九叠前,青鞋今得踏云烟。霜边涧水多成玉,岭上人家半是仙。伏蟒千年无动意,老松何日不幽禅。可怜倚马思归客,有底区中未了缘。”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据说九座山深处还遗有交界碑刻。12月10日,我们一行沿着仙德古道搜寻历史遗迹,终于如愿找到了摩崖石刻“九座至界”。石刻位于九座山仙德古道上,“磨兜亭”往德化方向100米仙德山界处,海拔1291米,距九座寺约6.5公里,直线县城约33公里,左右两堆巨石形成自然的关隘,下坡即德化境,如今已荒无人烟,但石阶依旧,痕迹可考。

  “九座至界”摩崖石刻,宽57cm、高87cm、字幅宽36cm,无落款。下方紧跟两块功德石刻:一曰“杨伯□敬捨□财砌此路求取双亲吴氏二娘起生浄界者捨钱十千,嘉熙改元二月日”;一曰“杨庄定敬捨宝银五锭砌路三十丈求增寿□□五灵教批□□,民四县□□起界,旹丁卯四月日誌”。左下“杨伯□碑刻”上的嘉熙改元即宋理宗嘉熙元年,公元1237年;“凡为过往,皆有序章”,从石刻的高度与雕刻顺序看,“九座至界”虽无落款但应早于1237年;右下“杨庄定碑刻”上的丁卯年,在宋元间是公元1267年。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仙德古道在古代是仙游县内通德化的必经之路,也是宋代以来仙游通县外三大通道之一,凡士夫、商贾咸道此以为捷径。1995年《仙游县志》载“仙游至德化宋代已是通往县外三大通道之一。出县城西经土坑、白塔、樟林、苦溪、坑朴、蜚乌、圣山、西苑、柯岭、九座寺、凤顶至德化县乾头。全长33公里。其中,凤山乡磨石岭至德化县境路段宽1.5米石砌道路,至今保存完整。”

  “知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古道悠悠千载,这条跨越历史的仙德古驿道,如今已不再是商贸往来的主要通道,距德化交界处约3公里的古道已基本被破坏成“木头路”,只剩下九座寺后面一段约3.5公里的石砌路还算保留完整,可它依然承载着一路的文化遗产,见证了仙德山区的历史变迁。

  历史尽管是一堆灰烬,但尚有余温,这种不可复制的千年古道也许也是一个开发徒步旅游的胜地。沿途众多的风景与古迹,“五里一亭十里一铺”,供路人休息避雨场所的磨兜亭(外亭,靠近德化)与香江隔亭(内亭,靠近凤顶即陀山上),虽简陋而古朴,供台上的石刻“兴贤里黄正顺奉”与“杨有官捨为母林七祖祈求平安□□□……”彰显年代之悠久。崇山峻林中的林荫夹道,虽相逢而不阻;“木头路”的两旁,石壁生“科”、枯木逢春;茂林中突兀众多奇异的怪石,似皇冠、似莲花,似鲸鱼翅、似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