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座寺唐代门枕石。 游心华 摄
□陈震辉
九座寺建于唐末,但兴于宋代。宋元祐六年(1091年)、崇宁年间(1101年)、隆兴元年(1163年),无尘塔和正觉禅师屡受赐封。莆人刘克庄(1187年-1269年)生活在南宋末期,亲历九座寺宋末兴盛的高光时刻,宋代关于九座寺为数不多的记载多与其有关。刘克庄撰有:宝祐五年(1257年)《仙溪志》序、《重建九座太平院》《诚少林日九座》《九座山》等。
《仙溪志·仙释·九座禅师》:九座禅师,名智广,姓陈,县西留坡人。唐元和二年生。不茹辈,于日月中行,有十二影随身。常持铁钵,并一白犬随行,或闻而前有引道呵喝之声,空中或降乳香,中宵或现灯烛,乡人异之。开成中,至鄂州参盐官禅师。盐官发问,师答曰:“不东不西,是佛菩提;不上不下,真佛不假。”盐官曰:“佛法省要,尽在汝矣。”初卜山,址富洋,次入南山庵……王氏入闽,师曰:“骑马来,骑马去。”自光启丙午据闽,终保大丙午。见《闽中实录》。有留从效者,师遇之甚厚,尝有谶曰:“功下田,力交连,井底坐,二十年。”从效据泉州如其言,后灭。其它灵验多如此。世谓龙树王化身。光启二年八月十一日示寂,年八十。乾节中,谥正觉祥师。宋元祐六年,加封慈应。崇宁中,敕赐无尘塔额。隆兴元年,以本路军县泗早,祷雨屡有灵应,加封普济。《仙溪志》由黄岩孙主撰,刘克庄主序,九座禅师的事迹出于谁手不得而知。但是,凭着刘克庄对九座寺的了解,这部分内容应当被他审阅过,故有《九座山》一诗。该文以时间顺序介绍了智广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尤其是灵异之处、参谒修行、卜山建寺、特异功能四方面作了比较详细的描述,是最早和较为详尽的文献资料,具有很大的文献参考权威。
《重建九座太平院》“院创于唐咸通间,入宋,香火益盛。忠惠蔡公大书‘九座山’三字,以表揭之。不幸毁于嘉定乙亥(1215年)、再毁于宝祐乙卯(1255年)。缁流相吊,诿曰‘魔厄’。太守潘公墀求名僧能耸动群题者,得祖日,甫开堂说法,忽蜕去,他衲子莫敢行。于是华严主僧法本以才被选,余爲作疏劝缘,本与其徒持鉢至泉……余观世之有权位者,作一亭,缮一桥,必有纪载。本奋空拳造大刹,求记,非僭也;记之,非夸也。或述本曰:‘居今之世,不惟仕者择官,趋便安而避败坏,惟释亦然。昔钟鱼扫地,龙象悲泣,俾升此座,略不谦巽。今轮奂美矣,蛊坏饰矣,将有欲得若之处者,如之何?’余闻而笑曰:‘佛以山河、国土、头目、髓脑与人,了无吝色。本岂恋三宿而重一去哉?’顾禅刹保障吾民者也,公卿贵人外护佛法者也,数易帖则刹贫,骤拘椿则衆散。刹之隆替,民之苦乐系焉。况彼宗有功德阴果之说,吾儒有食功食志之辨。若使尽力拮据者,避席而去,傍观夷俟者,端坐而享,非郡家选才贤劳之义,亦贤侯之所必不爲也,本何忧?”刘记从寺院历史、重建经过、建后大观、撰记原由四部分叙述了九座寺的概况,提到蔡襄、祖日、蔡次传、法本等对该寺作过重要贡献的人物。他对法本赞不绝口,曰其“勤”、“避”。此记提到蔡次传对九座寺的宣传、募捐的功绩,这是研究九座寺宋代在闽南地区影响力的重要文献。
《诚少林日九座》:余有方外之友二人也:曰德诚者,福清人,姓邓;曰祖日者,闽县人,姓郑。诚,得法于铁鞭韶师,尝住邑之嵩山少林、汀之南安岩,辙(辄)弃去。坐草庵、翁破庵各三载,又弃去。入浙,憩净普蒙堂者六年,以宝祐甲寅季夏朔日示寂,俗寿五十二,僧腊三十七。茶毗有异。净普、灵隐、径山名缩(宿),为作《三不坏偈》者一百六十余人……帅赵尚书必愿求僧于余,余以日对,延住灵石者七年。一日,踵门来曰:“君强我出,束缚我也,老矣,倦矣,请为我解缚!”余达其意于帅陆尚书德舆。陆公叹其高致,比之石霜。日辞去,余留之擂庵年余。莆守潘侯墀延住九座山。寺新毁,日出募缘,以乙卯季秋某日奄逝。寿六十二,僧腊四十六。其徒奉灵骨与诚同穸。二释皆余所敬。诚如达摩,不立文字;日如玄奘,驮经西来,兼通儒书。余闻道浅,不如试(诚)之深也;读书少,不如(日)之博也。寒斋已矣,留二释以遗余,方资以待老。今并为寒斋夺去,余将谁语乎?这是刘克庄为其方外好友撰写的行状,从两人生平、个人评价两部分介绍了两人的事迹,其文哀恸,其言悲悯。刘、祖二人莫逆之交,祖日埋怨刘克庄“强人所难”骗他住持灵石寺,好不容易辞去了,转眼又诳他去九座寺,两人的斗口谐趣的很。弘治《兴化府志》载有刘克庄的诗《题灵石日长老所藏寒斋遗墨》:“佛子扫空泡影后,道家跳出囱门馀。日公未得为超脱,犹宝寒斋数纸书。”刘克庄在诗中调侃祖日和尚把寒斋的书视若珍宝,这是“六根不净”、“未得超脱”的表现。
寒斋,宋代福清人林公遇(1189—1246年)之号,官至龙图阁学士。林公遇承父荫补宁化县尉和建宁府司户,辞不就,建精舍,题匾曰“寒斋”以明志。林公遇是刘克庄的妻弟,他引荐刘克庄认识了福清少林院住持德诚禅师,刘克庄又推荐了祖日和尚同他们认识,三人逝后同葬一穴。
《九座山》“化尽开山物,惟存窣堵坡。俗传潭出雨,僧说火因魔。旧给唐绫暗,新镌蔡字讹。岩前观蟒石,尤觉可疑多。”译文:时间流逝岁月更迭,当年开山所建之物几乎毁坏殆尽,只剩下一座舍利塔。民间传说龙潭祈雨很是灵验,寺里僧人说寺院焚毁了是因为魔障还在,应当继续修为。过去皇帝封赐的唐绫(丝织物,代指封赐恩典)已经黯淡无光,新刻上去的所谓蔡襄题字也是讹传的吧。参观所谓的正觉禅师降伏蟒蛇的岩石,还是觉得此事疑点重重。
刘克庄载诗中感慨世事变迁桑海沧田,对于龙潭祈雨、火毁寺院、蔡襄题字、正觉伏蟒等传说抱着唯物主义的观点,提出质疑却也不乏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