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凤桥的前世今生

仙游今报 2024年01月10日 游心华

  □游心华 文/图

  金凤桥有新旧两座,一座是2022年建成通车的八车道大桥,一座是230年前清乾隆年代遗留的石板桥,如今已成为众口称赞的网红桥。

  金凤桥位于仙游县城以东的木兰溪上,似“长虹垂溪”,是古代仙游的官道要冲。金凤桥最早建于南宋嘉定年间(1208年-1224年),与石马桥同年兴建,初名安利,后改名卧龙、青龙、起龙、登瀛、金凤等。

  旧志载:青龙桥在县东三里。宋嘉定间,陈谠命僧守净募建并盖亭,名“安利”。明永乐间毁,成化初(1465年)郑纪倡,柯添、陈俊民、茅宏赞等募建,凡七载功成。上有亭阁,如龙卧渊中。尚书郑纪(1433-1508年)先后撰写《重修卧龙桥记》《重修青龙桥记》二篇,状元柯潜、编修陈经邦亦各撰《重修卧龙桥记》一篇。

  此桥建成后屡坏屡修,尤其西北一边随作随倾,随成随圮。诚如陈经邦记言:“闽中诸桥,迩来十圮六七矣!”县志上记载的修桥功臣除陈谠、郑纪二位名臣外,郡邑侯有黄灿、彭昭、陈文、陈效、谈经、罗凤、何滔、萧宏鲁、冯驯、关玉成、周希成(程)、周铎、殷宗器、萧麐以及耆彦邑绅柯添、陈俊民、茅宏赞、张邦重、郑尚文、陈策、郑燠、唐显悦、陈钦贤、施韬,等等。雍正八年(1730),仙城乡贤、首善徐万安兄弟慷慨解囊,捐资重建,但还是被桀骜不驯的洪魔吞噬了。最后一次是清光绪二十九(1903年),又重修桥脚三墩,从动工至完竣前后历时十四年,共费用大银壹萬零八佰四拾元。现存民国六年(1917年)修桥功德碑为证。如今所能见到的石板桥梁就是清雍正、光绪年间重建的。

  今金凤桥北岸立有五座古桥碑,记录了千百年来的修桥历史。其中叙述详细的是清乾隆甲寅年(1794)仙游知县吴道萱的碑记,全文如下:

  邑之东三四里许,旧有青龙、金凤二桥,其始宋开国侯陈公谠所建,嗣是圮复不一。国朝徐绅万安兄弟捐修之功为多。康熙四十一年(1702)泉绅施公韬复于青龙之下,别建东渡一桥,是桥屹峙下游,尤为东流锁钥。以三桥倾圮已久,故俗相沿以为金凤,余亦沿之而不之革,余惟修复是急,崇其实而名可不校也。陈孝廉希紫,余己酉(1789)分闱所得士也,其兄弟国梁等皆能成父兄志,承余屡议建复,遂与前朝徐绅之后嗣大植、莹照等议资其石料,大植等慨然,维时捐题桥墩者,复有绅士陈廷弼、陈肇基、吴奋南、谢廷元、余科捷、余朝宗、周廷祐、郭广贤、徐成章、江腾凤若而人,其余若出资助役者、募劝、督理者,均有功于斯桥,亦不可不另名泐石。工兴于庚戌年(1790)九月,不愈年而桥成,计用金钱四千五百有奇,桥凡十有二拱。东首盖观音亭一,两岸甃(zhòu砌,垒)以石路,行人便之,诚所谓功德在人欤!夫士君子居乡能以利人济物为心,凡所应为皆吾分内事非好名也!非邀福也。然欧阳文忠公云:为善无不报而迟速有时,不在其身,必在其子孙。吾于诸君卜之矣。赐进士出身知仙游县事岭南吴道萱记。落款为:乾隆甲寅年(1794)孟冬榖旦立。

  在它的旁边是一座“重建金凤桥乐捐缘金芳名”功德碑,上书清代乡彦徐衡山(讳南,字培政,号衡山,龙华金沙人)后人及各姓功德主(包括灵山岩、报恩堂)一百六十余人姓名,其中监生八十余人,贡生、岁贡、廪生、生员二十余人(捐款者姓名略),读书人约占了三分之二多,共捐银贰仟伍佰伍拾玖两,折钱贰仟单肆拾柒仟贰佰文,共捐番玖佰陆拾陆员,折钱捌佰拾千文,共捐□□□叁佰捌拾玖仟单叁佰文。全桥共用钱肆仟伍佰单捌仟文。落款:敕赠儒林郎陈起云遗嘱男州同国栋、贡生国梁、职员国材、监生国俊、己酉举人希紫等募建。总理贡生陈国梁,协理生员徐成章等。起基酌议工程生员陈遇龙、监生 陈兆祥。监督工程 游公实。经理账目萧会武,同督造陈正中、张永上。匠首黄国侯。

  图为碑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