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震辉
二零二四年元月二十二日,农历腊月十二,大寒后第三天,仙游最高峰石谷解下了今年的第一场雪,西苑乡的柳园、前溪等村一派银装素裹。不仅如此,仙游东北部的石苍乡和游洋镇的部分村落也纷纷扬扬飘起了雪花。第二天一大早,朋友圈里纷纷晒起了雪,仙游雪俨然成了头条新闻。生在南国,一场小雪就能引得无数仙人狂欢。突然想起,古代仙游下雪吗?
乾隆县志《气候》说:“仙游环山地高,滨于海者,气候与他邑相同,惟东北一隅气候,热减于寒。春时冬裘不脱,盛夏知暑,秋易生凉,冬则穷崖有雪。”《岁时杂占》也说:“十二月,斗建丑,日在女。大小寒多风雪,损畜。”看来,古代仙游果然下雪,尤其是东北部山区的石苍、游洋为甚。
仙游雪“多”在大小寒降临,但并非年年如约而来。在南国的仙游,雪是个稀罕物。所以,县志将降雪视作祥瑞,收入《摭遗志·祥异》一节。
旧志记载仙游的第一场大雪,是在北宋末年。“大观四年(1110年)庚寅冬十有二月二十有四日,大雪,群山尽白,荔枝冻死。”仙游荔枝自古有名,但荔枝生长温度要求苛刻,一般需21度以上。南宋《仙溪志》说“邑中植荔,惟枫亭为宜”,宋代仙游荔枝主要在枫亭种植。大观四年的那场雪居然“群山尽白”,连枫亭的荔枝都冻死了,那是真冷。
到了明代,仙游又下了2场大雪,“正德五年(1510年)庚午冬十有二月十有七日,大雪,树多冻死。”“嘉靖十有一年(1532年)壬辰,大雪。”南方灌木不禁寒,大部分树都冻死了。现代学者认为这是当时小冰期的高峰期之一,以至于南方的仙游也经历了极寒。
清代共下过6场大雪,“顺治十有三年(1656年)丙寅春正月中旬,雨雪,深三尺,六七日方消。顺治十有七年(1660年)庚子春正月十有五日,雨雪。”“康熙五十有九年(1680年)庚子春正月二十有八日,大雪。”“康熙六十年(1681年)辛丑春正月十有九日,大雷雨,二十有七日大雪积三四寸。”“雍正七年(1729年)己酉春正月二十有九日,大雪,越日尤甚。”“雍正十有二年(1734年)甲寅春正月十有三日夜,大雪。”
清代的大雪,顺治十三年那次厚达三尺,六七天积雪才消融。清代学者谈迁在自己的著作里,就描述过1653-1656年三个寒冬的情况。他当年下半年从杭州坐船去北京,11月份他到达天津时,运河已经结冰冻住了。直到第二年3月天气回暖,河水才慢慢解冻,如此这般,连续三年,每年冬天都这样。1656年,谈迁又坐船回杭州,也是3月之后河中才能行船的。河水能封冻,气温至少得零下20度了。史料记载,1656年正月的福州“大雪,山下积至一丈,平地五尺。十六日,地冻,河水结冰,可载人行”。这些场景简直让人恐怖,那年的气候真是超出今人认知了。
无论今古,降雪是一件很浪漫的事,尤其是南方福建的文人定会趁机风雅。大学者朱熹(1130-1200年)自然不会免俗,他曾写过一首诗《过马岭》(标题为笔者添加):“去路霜威劲,归程雪意深。往还无几日,景物变千林。晓磴初移屐,寒云欲满襟。玉梅疏半落,犹足慰幽寻。”
诗中“马岭”在仙游沙溪南三里,一名“梅岭”(今枫亭梅岭),上有亭为迎送使客之所。根据诗句,南宋的这场雪下的颇大,以至于朱熹言其“雪意深”。这也证明了,北宋末期到南宋初期,仙游较为经常有大雪纷飞。
善化里归仙岭,位于今度尾镇和大济镇交界处。明代尚书郑纪曾作有《度岭诗》:“此地原名归仙岭,我今是仙不是仙。短筇拄石云生足,破帽笼头雪满巅。曾瑟闲弹四五曲,陶诗漫和两三篇。百年此去无多日,哪管儿孙乏社钱。”郑纪(1433-1508年)说“归仙岭”上“雪满巅”,说明那场雪极大。郑纪另有一首《北园踏雪》:“北园腊尽昼霏霏,行度梅坡雪满衣。古堑斜连江树没,饥鸟低傍野人飞。云封短屐吟魂冷,风透长裘酒力微。归去小窗清不寐,柴门半揜客来稀。”看来,明代的大雪不止县志记载的两场,只是县志没法记全而已。
就是到了清初,仙游也是时不时来场大雪。康熙年间,莆田人林铭璜拜访龙华寺作《游龙华寺呈清斯和尚次竹岩先辈韵》一诗:“龙华峰顶烟岚飞,龙角亭东雪花舞……”龙华镇在平原区,居然也能“雪花舞”,不知道是作者夸张还是实情如此。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九座寺住持开科禅师作诗《雪中感怀》:“独坐山房半启扉,满山白雪正流辉。阳春曲古音难和,腊月香浮影欲飞。乍喜梵宫新玉砌,还疑佛刹散珠玑。伊谁伴赏梅魁士,还忆南山老布衣。”出家人不打诳语,禅师说“满山白雪”自然不会假。
另据仙游城关(田坅底)《游氏族谱》记载:“皇清光绪壬辰拾捌年(1892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夜,仙游壹县天时落果麦雪(大雪),落至二十九日午时已止,雪落壹尺零五寸有余。雪落满山满路,闭门不出,至四日已化。三十日夜再添地冻,冰冻伍寸有余,真是骇然大寒。”这是仙游城关大雪的唯一文字记载,大雪厚达一尺五寸,目前暂列古代仙游降雪第二名。
可见,古代仙游的降雪范围很大,涉及今枫亭、度尾、龙华、城关、西苑和东北部石苍、游洋等地。根据方志和文人诗文,宋、元、明、清四个朝代都曾有大雪的记录。
俗话说“瑞雪兆丰年”,甲辰龙年,天降福瑞佑我仙溪。
图为石谷解积雪。
郑良荣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