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藏数百年《东湖黄氏族谱》

仙游今报 2024年01月31日 黄玉锌

  □黄玉锌

  2023年岁暮,西苑乡东湖村一村民家中发现了珍藏数百年的《东湖黄氏族谱》,其中一篇《东湖祖屋地基记》详尽地讲述了东湖村自宋末至清初的历史大变迁,描述了祖屋的地基情况、历次修葺和重建过程,以及家族在不同时期所经历的战乱、动荡和兴衰。作者在文中强调了家族的传统和责任,并对后人寄予了厚望。

  通过本篇文章,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家族的兴衰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感受到作者对家族未来深深的忧虑。这不仅是一份珍贵的谱牒资料,更是一部反映社会变迁和家族命运的历史篇章。现根据原文试改写为白话文,以飨读者。

  “东湖黄氏先祖致政千念公(19世)叙述,远祖先是跟从王审知入闽的二十四姓之一。其先定居福建三山(福州),后迁至莆田涵江、东黄。宋末,致政公因为天下大乱,隐居东湖,他的住所也不在此地。后来枝繁叶茂、子孙各自分家,迁徙到不同的地方,岁序更新,已难以详察。

  只有祖居公(28世)一家留恋本地,选择在此定居。祖居公生有二子,长子得安,次子得宗(29世)。老房位于左龙下,东缺砂手,垅水不回头,有碍风水,于是兄弟俩商议,左边为弟弟的,右边为哥哥的,这样更适合住宅风水。

  得安公生有四个儿子,得宗公也生有四个儿子,所以有八房之名。得宗公的四个儿子名为永功、永阳、永清、永泰(30世)。而永阳公又生了四个儿子叫:惟足、惟隆、惟兴、惟勤(31世)。大的三个兄弟早早成家后就自食其力。老四惟勤居小,小时候家穷晚娶,连做饭的锅都买不起。老三惟兴公念兄弟之情、骨肉之爱,拉老四一家合灶,可惜惟兴公没生育儿子。

  惟勤生有两个儿子汝福、汝祐(32世)。汝福成家立业时,召集族人商议,‘乡亲选择在一起相依为命就不能置身事外,祖屋这地方从右到左,中间有小坑,垅水直接流,前峻后险,岩石高高屹立,明堂又比较浅,有如洞穴地形,非常不堪称’。于是汝福公将右边的垅水改为右流,融入小溪,而改转的右砂为面案,并没有冲突。左边缺下砂,又因前后四处土石松动。于是开始筑堤,左为股肱,以左为关钥,以免脱卸。里面为祖屋基址,以安先灵;外面建巨塘,以聚余气。稍微改造,这样就合乎建造房屋风水了。

  时至明朝嘉靖四十年(1561年),倭寇入境,房舍遭毁,家族星散,四处逃难,家园顿成废墟。数年后,汝福公再次召集族人讨论,重建祖厝,各立堂屋,这样可以长居久安。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丙午夏,刚刚忙完房屋落成喜事。八月初八日,又遭到族人宗登房屋失火。于是他嘱咐同族的人说:‘我们生在这,长在这,祖宗坟墓都在这里。我所以不辞血汗辛劳,竭力重修五代的祖坟,捐出租金准备秋冬季的祭祀,难道不心疼自己口袋里的钱吗?想要建像长安城,这是不可能的。我知道好的地方难遇到,当时形势也不允许,离开又不忍心,在这又无好处,不如重回莆田,然而怎么能忍心丢下这地方呢?实在是出于不得已啊!’有旁人劝说:‘聚在一起就亲近,分离就会疏远。之前所有祖宗留下的功绩及努力都要遗弃在千年外了,怎么可以这么快废弃在一朝一夕呢?’于是众人提议说:‘建了三次了,不应该像以前,其中应该设立一个祖庙,摆放前辈的牌位,以安先灵,年年祀供,以祭祀先公。左右建两堂,族人时刻可以在此宴坐聚会’。

  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己酉正月初一日,汝福公思虑再三,建了三栋房,众皆称道,所作之事功不可没。前无古人,可圈可点,可谓最大的孝顺!福公又建桥、又筑坝,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为世代后人能有个安居乐业的地方。福公为子孙后代所想所作,丰功伟绩可谓多矣!

  人生不长,春秋有限。福公在本年(1609年)六月,捷足先登,与世隔绝,享年70岁。未建完的祠宇等项,交待他的子孙继续。当时元镇公(34世)与叔宗瑞、宗元(33世)同心协力,修完祖庙,砌完走廊,不辜负族众,继承了先人的遗事,发扬光大。

  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二月癸末日,德化、仙游九座山的贼寇围困山村,入室抢掠。甲申(1644年)冬季,九座山的土匪戴子武、徐朝文、林尾又侵犯祖祠,房屋遭破坏。那时李自成侵入京都,崇祯帝屈就于梅山,南明福王弘光帝在南京登基。边关将领吴三桂求救于满洲,清兵占领了北京后,马上长驱直入南京,正所谓贪得无厌。南明唐王隆武帝朱聿键逃至南方,在福建省即位。乙酉元年(1645年),人心惶惶,房屋都潮湿了,也没有时间顾及。时值丙戌年(1646年)秋八月即大清顺治三年,清王大将贝勒统百万大军进入福建,南明朱韦金帝望风而归顺。得到天下的三代也没有像这样的容易!

  约至丁亥年(1646年),府郡官绅得以恢复义兵,但乡间村落村庄仍以抢劫为生,四方群起,比原先还混乱。泉州惠安土匪林一星,纠合了几百人,驻扎我村数月,筹措军饷,毁灭我房屋。后来王峻玉、长汀土匪王继忠、陈春、林冲、张三,往往来来,蹂躏我村庄,毁坏我祖厝。全村人隐匿在天马寨二十多年,村落一片荒凉。于是康熙元年(1662年)二十八日,先建起祖祠。

  数年后,即康熙七年(1668年)戊申,孔教公(35世)率领本房侄子们开始盖房屋。先勤俭积累资金,又增置祭用的两舍百余觔的租金,分与六房来轮流收,用于秋祭祠、冬祭坟,并从多年来积累的粮食中抽出五百,用于整顿祖祠;计划在盛世时能得到最大的功绩,点缀太平景象。建房需要,该出预积也!

  康熙十三年(1674年)甲寅,三藩之一‘福建王’耿精忠叛逆,海盗郑锦进入漳泉,两个相互竞争,又是混乱世界了。丙辰十五年(1676年),清兵八月入闽界,十月初三日到省城,耿精忠兵七十多万倒戈、内部崩溃。清兵与海盗双方首战于福清,战于莆,又战于漳,再战于海澄。清兵大肆强收饷米、料谷、月草、监草、船料、油铁、麻棕等等,民不聊生,逃生无地。

  我从乙巳年(1665年)开始,十九年庚申(1680年)止,共十六年,花费三千,都是由外面借来的,田宅大多属于他人。国家多事多难,自己都来不及为父亲母亲找一个遮风避雨的地方得以安顿晚年。如果等到丰衣足食,祖厝早就倒塌了,何况族人多贫穷,只能又要将原先积累的稻谷用了。十七年戊午(1678年)十一月甲子十九日丙辰,立列代祖先神龛,同时完成前座房屋的四个入户门,还有一些补助给长老。这是我曾祖父汝福公为后人留下的恩德,其建的祖祠谁敢不敬佩他的慷慨大方?

  康熙十九年庚申(1680年)十一月戊子初一日,我盖我的前堂,所有费用也是出于预先积累的。所以做任何事要顾全大局考虑周边的人,登堂容易入室难,一步一个脚印,谁不是眈恋原来的遗址?我认为福公思虑周全,功业伟大,光前裕后,种种都为子孙考虑,真是厉害!每次看到家族很多人因为自己的无能而憎恨有才能的人;自己的不足而多于嫉妒别人;稍微有一箪食一壶水而虐待穷困的人。如果侮辱微弱者成立的话,这难道不考虑自己的本性已走到末端了吗?如果这样年复一年,坐卧盘踞,没有地位尊卑,行没有先后,谁知道有礼让家风!祭祀扫墓饮酒,苍蝇聚集在蚕食、狼吃,鲁莾粗心大意,各口諕哀号,怎么会有上下交流呢?

  我已年近七十,说的话没有人听了,更何况家里有盛有衰,子孙有贤与不贤,如果不能像古代贤人那样的美德,继承祖先的原则,不多久就会大戈倒持。我留下的这封书,有了解我的人,也有我的罪过,只希望对有志子孙者也。其序志。岁贡士孔人号西来先生述志家谱。”

  注:原作者孔人,讳德淑,号西来,又孕岳,名昆,又名奎捷,生于明崇祯十三年庚辰三月初六日,岁贡生,进于康熙庚中年岁试,配郭氏,柳园上舍应祖女,生于乙酉年正月初一未时,四子邦敬、邦政、邦威、邦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