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东古道纪略

仙游今报 2024年02月28日 黄玉锌

古道石雕佛像

修路功德碑

  □黄玉锌 文/图

  在永泰县的嵩口和仙游县的东湖之间,隐匿着一条历史悠久的县际古道,名为“嵩东古道”。古道全程17.5公里,横跨最高海拔约1400米至最低海拔300米的地域,其终点西苑东湖村海拔约1000米。尽管史料中未见其确切名称的记载,但“嵩东古道”这一俗名却流传至今。据《永泰县志·古道》载:“嵩口通东湖,起新郑上半山,越柯树隔,绕三十六弯,过赤水,历杀头坂、下岐、黄溪、半岭,逾润隔达仙游县东湖。”

  数日前,我有幸跟随几位长辈,踏上了嵩东古道的半程之旅,从永泰赤水村出发,历经下岐、路下、黄溪、半岭等地。在此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几处刻有文字的古迹。其中,赤水溪上的一座宋桥遗址边大石头上刻有“此四窟管身五贯足,加定(嘉定)辛未年十月圆日,劝首林才兴、杨念、金□、杨昭等募众缘造记在堂司”的铭文。“四窟”意指桥的三墩四孔设计;“管”在此表示价值;“加(嘉)定辛未年”即公元1211年;“在堂司”则指代寺院中的一个功能部门。此外,古道上还有一座宋代嘉定元年(1208年)的泗洲佛公台,上面刻有“兴化县临水保黄伯德为妣亲杨二娘舍三贯伍佰文足”与“供养……德化县劝首……嘉定元年八月初一日施建”等字样。尤其“临水保”三字,史书上未见记载,民间传说“临水夫人”陈靖姑出自兴化县,至今犹有临水村、汾水、汾山等地名。

  这些石刻均始于宋代,印证了古道的悠久历史,见证了那个时代的辉煌与沧桑。古道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不仅有德化县的善捐,还有兴化县的贡献,它联系着周边各县、各界,展示了宋代古道的多元与交融。

  如今,下岐、路下、黄溪、半岭等地的黄氏宗亲早已迁至赤水村,曾经的村庄已化为丘陵。然而,“古道悠悠,青山依旧”,时光的长廊依旧连接着过去与现在。岁月的打磨与风雨的洗礼,并未磨灭古道上的远古符号,它见证了千百年来东湖黄氏的足迹,承载着无数的故事和记忆。

  千百年来,蜗居在仙游西部边界的东湖人在这条古道上踏实前行,每一块石板都铭刻着岁月的痕迹,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他们的希望与梦想。村民们肩挑背扛,运送生活必需品,客商们来来往往,互通有无,学子们踏上求学征程,追逐知识的光芒。

  据《永泰县志·境域》记载,1957年7月,嵩口区东湖乡的两个村(东湖与白岩)划归仙游县。尽管东湖划归仙游,但除了村领导开会外,东湖人仍然习惯行走这条古道,直至1989年仙游凤东公路的开通,古道才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古道见证了他们的辛勤与喜怒哀乐,也见证了他们的成长与变迁。千年的时光流转,即便古道已不再是昔日主要的交通要道,但它依旧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无论岁月如何变迁,东湖人对这片土地的眷恋和对生活的执着追求永远不会改变。当踏上这条古道,感受先人的气息时,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这里不仅是东湖人的前行的动力,更是他们心灵的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