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座山远眺。 游心华 摄
凤顶宋代摩崖石刻。 陈震辉 摄
□陈震辉
“九座山”因凤顶村的九座山峰而得名,广义上的九座山区指代今西苑乡全境大部分区域,而狭义上的九座山则大致涉及凤顶村和凤山村两行政村辖区。唐末、宋代九座山人口已经达到一定规模,沿“九溪”形成了带状分布的聚落群。唐末,由于九座寺(公元865年)的建立,凤顶成了戴云山区的佛教中心,影响力辐射到闽南和福州南一带。
与此同时,菜溪岩地区也已经开发。唐代(另说为南朝梁陈),“南湖三先生”之一的郑庄,在浔阳(今菜溪)构筑书堂。乾隆三十六年《仙游县志》载:“象鼻山为郑光禄积所妥灵,郑侨尝有诗云:‘舍我南湖入浔阳,金紫焜煌照帝乡。残史还书唐政绩,断碑犹载古文章。素悬象鼻悲风木,久怅鸡彛寝禴尝。展拜有时躬挂剑,为君刬草振荒场。’”当时,以今“象星村”为中心,沿“象溪”形成聚落群。《游洋志》载:“唐僧智广憩此,以野菜为粮,乡人不知也,因见菜自溪流出,因名菜溪。”菜溪岩下也建成了“香山院”(今香山寺),明陈迁《仙溪志》载:“香山院,唐乾宁(894年-898年)赐额,绍兴十六年(1146年)重建。”之后,菜溪岩也成了重要的佛教传播地。
“九座山”和“菜溪岩”,两个较大的聚落群和重要的佛教传播地,两地往来交流必不可少。两者直线距离不过8公里,却隔着一座高大险峻的石头山,无法直接逾越。古人在两者之间,辟有两条“凤菜古道”山径。北线,从凤顶出发,经草洋、汾洋、前县、湄溪,沿“蕨阳岭”山道至菜溪仑尾。南线则从凤顶出发,经凤山大池后、溪头,下山谷沿“官厅溪”东行至“鬼崆里”,再折向北,上半山腰绕行至菜溪山门。
“官厅溪”是“仙水溪”最上游的两支流之一,为西东向深谷小溪,源于凤山村山庄自然村,全长约3公里。“官厅溪”西上游又分为大致平行的两汊流,在今所谓“鬼崆里”处合流。“鬼崆里”段两岸崖壁直矗,分布若干自然风化脱落形成的山洞,神秘诡异而闻名外界。其下游为“刺刀峡谷”段,谷深壁悬、高瀑密布、谷狭处仅容一人侧行,水路极为艰险,故古人选择在“鬼崆里”段上坡绕行。“凤菜古道”南线缘溪段目前保存良好,多为宽约一米的石阶山径。2017年底,“纵三线”公路开通前,“凤菜古道”仍然是两地居民必经之路。
2023年年底,笔者三人考察“鬼崆里”段,发现古代“官厅亭”及其石构刻字。并于溪旁发现一方宋代摩崖石刻,尺寸约为40—50厘米,竖刻7行,共48字:“黄章绍喜捨钱□贯足造此桥……绍兴二十三年三月题”。此题刻作于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应为僧人所书。暂时无法得知僧人是来自何寺,但可能是附近的“九座寺”“香山院”或“菜溪岩寺”。
在这条古道的西端起点凤顶村溪边,笔者于2022年10月发现两方宋代石刻。这两方石刻位于“九座寺”门前,应当是该寺僧人所刻。周围诸多桥梁也留有九座寺僧人的石刻,比如“凤顶桥”刻字“大清乾隆丁丑年(1757年)仲秋九座寺主持惠亮修桥”、九座寺后东北“中后桥”刻字“大清乾隆丁丑年仲秋九座住人慧亮……”、九座寺东“尾厝桥”刻字“住山无言施钞募缘,主缘僧明极、无咎、无□仝……后至元戊寅岁(1338年)重造”等。乾隆《仙游县志》所载“九座桥”,在院前,宋天圣二年(1024年)僧法本建,可能是“凤顶桥”前身;另有“侍者桥”,在九座山下,天圣三年(1025年)僧大辩建;双济桥,在九座村,宋宝祐四年(1256年)纪一倡建,县尉黄岩孙撰记。显然,“凤菜古道”南线在宋代已经形成成熟完善的交通干道,并得到社会各界包括僧人的有力支持,能够得到经常性的维护。
“凤菜古道”北线则长度要长得多,翻越“蕨阳岭”至于“源山寺”,再从菜溪岩古道而下。宋代菜溪岩已经开发为成熟的景区,道路相对较为完善。菜溪岩入口处现存清康熙年间的重修路石刻,说明之前已有道路:“汀州府上杭县来苏里信士陈贞宇重修岩岭路完成……康熙庚戌年(1670年)季春立。”
元祐三年(1088年),兴化县令吴千曾在菜溪岩留下石刻:“邑令吴无求,以事至香山,邀陈体常,林成章谒九座寺正觉禅师,诣无尘塔,获香三粒。观龙潭,由东岩以归,过蔡溪岩。时元祐戊辰(1088年)八月二十有九日,住龙纪僧永端与焉。”根据石刻描述,吴千因事从驻地游洋来到“香山院”,走“凤菜古道”南线到凤顶拜谒无尘塔。归程则很可能走“凤菜古道”北线,因此路过菜溪岩。因为“香山院”在菜溪岩下,所以去程没有上山拜访菜溪岩。他选择了一条环形路线,先南后北,先缓缓而上再顺势而下的轻松路线。
借助现存为数不多的古代石刻,今人得以了解并推测宋代九座山与菜溪岩的社会运行,尤其是宋代九座山与菜溪岩之间的交通情况。古代摩崖石刻是无价的文献资料,它记载了最原始的信息,发现并保护好这些珍贵的石刻文物迫在眉睫。